Friday, February 15, 2013

【短片】直擊隕石墜落 俄羅斯大恐慌



俄羅斯烏拉爾地區的車里雅賓斯克巿(Chelyabinsk),早上有隕石碎片墜落,當局接獲多個受傷及建築物損毀報告,但暫未能提供相關數字。

消息指,隕石在穿過大氣低層時燃燒,發出火光及爆炸,地面有建築物的窗戶被碎片擊中,目前有至少4人被玻璃所傷。當局派出3架飛機在隕石墜落現場上空監察,2萬名救援人員高度戒備。

俄羅斯緊急部門部長指涉事的為流星雨,不過另一官方發言人則指,肇事的只為單一隕石,並有部份碎片散落Satka鎮。

除了車里雅賓斯克,在另外兩大城巿葉卡捷琳堡及秋明亦有民眾報告見到流星雨,指天空上有連串爆炸聲,隕石破壞了光纖電纜,影響互聯網服務,一度引起恐慌。

美聯社/法新社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international/20130215/51265722

撞擊力原爆千倍 小行星明掠地球



明日(周六),一枚撞擊威力達日本廣島原爆的1,000倍,將跟地球擦身而過,是有紀錄以來最接近地球一枚小行星。

這枚小行星2012 DA14,直徑46米,在太空飛行速度,每分鐘達8公里,是子彈的八倍,去年由西班牙一名業餘天文學家發現,之後一直被追蹤。這枚小行星於香港時間明日凌晨,將在東印度洋上空掠過,於3時24分最接近地球,相距僅27,681公里,比一些人造衞星更近,用雙筒望遠鏡即可眺望到它的蹤影。

美國太空總署指這枚小行星不會撞向地球,最多或影響電視訊號傳送,但若撞個正着,足以毀滅整個倫敦,破壞威力是日本廣島原爆1,000倍。跟它同樣大小的小行星,每40年有一枚飛近地球,但每10萬至20萬年才一枚擊中地球。

英國《每日郵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215/18165646

Monday, February 11, 2013

英國研究發現近視基因



英國《自然-遺傳學》雜誌10日刊登報告說,一項新研究發現了與近視有關的基因。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分析了4.5萬名屈光不正患者的基因狀況,發現24個與近視有關的基因。其中包括與視覺信號傳輸、眼組織構造和眼部發育有關的基因,有這些高危基因的人患近視的風險是常人的10倍。

研究人員說,之前人們知道,近視與用眼過度、戶外活動少等環境因素有關,新研究發現,遺傳素質與近視也有密切關係。而環境因素對這些遺傳素質的影響將是這一研究小組接下來的研究內容。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哈蒙德說,目前近視者只能靠眼鏡來矯正視力,在發現並進一步了解基因對近視的影響後,有望開發出治療或預防近視的新方法。

http://hk.news.yahoo.com/%E8%8B%B1%E5%9C%8B%E7%A0%94%E7%A9%B6%E7%99%BC%E7%8F%BE%E8%BF%91%E8%A6%96%E5%9F%BA%E5%9B%A0-051816565.html

Sunday, February 10, 2013

美國好奇號探測車在火星發現神秘金屬物




“好奇”號在火星上發現了一塊嵌在岩石裏的神秘金屬物體

美國火星探測車“好奇”號正漫步在紅色星球上,並不斷向地球傳回“風景照”。日前有消息稱,“好奇”號在火星上發現了一塊嵌在岩石裏的神秘金屬物體。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2月8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照片顯示,一個閃亮的金屬物體在灰色火星岩石的映襯下,十分引人注目。它形似機器人手指、從一塊火星岩石中伸出,在火星表面投下黑色的陰影。

著名天文網站“今日宇宙”稱,這個神秘的金屬物體十分細小,長度僅為0.5厘米左右,可能是由某些不易腐蝕的物質組成的。

上述照片公布以後,在社交網站上引起熱烈討論。網友發揮豐富的想象力,稱“好奇”號發現的金屬物體是個“門把手”,只需扭轉一下就能打開一扇通向火星神秘洞穴的大門。還有網友說這是“好奇”號不小心掉的一條腿,叮囑“好奇”號一定要保重身體。

據悉,這些照片是“好奇”號1月30日傳回地球的。此前不久,“好奇”號首次發射激光束,在火星岩石上成功“打洞”。探測車所載化學與攝像機儀器ChemCam能夠在火星表面向針尖大小的目標輸出幾兆瓦的高功率激光,在“打洞”目標訓練中,“好奇”號發射的激光能量將岩石中的原子轉變成發光的離子漿。ChemCam用望遠鏡捕捉岩石上發出的火花,並用3個分光計對其進行分析,以查明這塊岩石上是由何種元素構成的。

自從3周前到達火星蓋爾隕坑起,“好奇”號一直在檢測包括激光在內的各種儀器的性能。在為期兩年的任務中,“好奇”號會在開往夏普山這座可能留有水痕的山脈的過程中,利用激光射擊各種岩石,目的是核實火星環境是否適合生物生存。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02/10/c_124341308.htm

Saturday, February 9, 2013

強力小行星下周掠地球



【明報專訊】美國太空總署表示,一顆威力足以毁滅整個城市的小行星,將於下個周末在地球約2.77萬公里外「擦身而過」,較一些人造衛星更加接近地球的表面。

雖然該小行星一旦衝擊地球,可造成240萬噸炸彈的威力,足可毁滅上千平方公里範圍,但按照軌道推測,小行星不會撞向地球,亦不會損害人造衛星。

這枚小行星名為2012DA14,直徑約45米,預料將於本港時間下周六凌晨3時於印度洋上空掠過,亞洲地區的民眾可透過望遠鏡觀察。

http://hk.news.yahoo.com/%E5%BC%B7%E5%8A%9B%E5%B0%8F%E8%A1%8C%E6%98%9F%E4%B8%8B%E5%91%A8%E6%8E%A0%E5%9C%B0%E7%90%83-211851962.html

科學家發現日地震海嘯成因



日、法、美、英4國研究人員發現日本311大地震造成巨大海嘯的成因。

通過「地球」號深海探測船對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海域的鑽探,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研究人員獲得了大地震發生後海底地層的有關數據。這次調查鑽探地點是震源區日本宮城縣牡鹿半島約220公里外海底的海溝軸附近,水深689.5米。

「地球」號鑽探深度達海底以下約850米,貫穿了北美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面,鑽取了圓柱狀的地層樣本。研究人員分析樣本和鑽探後的鑽洞所受的力,並與地震前的調查所獲數據進行對比。他們發現,海溝軸附近應力的狀態已由地震前太平洋板塊俯衝帶來的西北-東南方向的擠壓,轉變成了西南-東北方向的拉伸。

研究小組認為,海溝軸附近地層的應力狀態發生這樣的變化,證明此前積蓄的應力在地震時幾乎全部釋放,這種大規模的應力釋放可能是311大地震後海嘯的成因。

這一研究在世界還是首次,它證明了此前認為不會積蓄能量、不會發生地震滑動的海溝軸附近斷層,也同樣會積蓄能量,發生大規模滑動。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日本東北近海,同樣也會出現在其他海溝型大地震發生的海域。他們計劃下一步分析岩芯樣本,並通過設置在鑽探孔內的溫度計數據分析地震發生時產生的摩擦熱等,把握板塊交界處斷層的摩擦特性,全面了解海溝型大地震發生的機制,為預測將來可能發生的東海、東南海、南海地震及其引發海嘯的規模提供參考。

http://hk.news.yahoo.com/%E7%A7%91%E5%AD%B8%E5%AE%B6%E7%99%BC%E7%8F%BE%E6%97%A5%E5%9C%B0%E9%9C%87%E6%B5%B7%E5%98%AF%E6%88%90%E5%9B%A0-122120991.html

發現最大質數教授:還要繼續找



(路透密蘇里州堪薩斯市8日電)美國中央密蘇里州立大學教授古柏使用1000台電腦連續運轉39天後,發現目前已知最大質數,他本週受訪表示,他正重新開始,準備再挑戰自己這項紀錄。

中央密蘇里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Missouri)電腦科學系教授古柏(Curtis Cooper)說:「這是永不停歇的工作。」他說話的同時,這些電腦還在持續運轉,估計找到更大質數還得花上5至7年。

目前美國還有數千台電腦也在同時進行搜尋工作。

60歲的古柏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說:「這是我最大的熱忱。」「這是純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

古柏說,他在6日宣布找到共有17425170位數的迄今最大質數後,接獲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話與郵件。

古柏與中央密蘇里州立大學化學系教授布恩(Steven Boone)和「網際網路梅森質數搜尋計畫」(GIMPS)合作,在2005年與2006年分別發現兩個大質數,如今這項最新發現,比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在2008年發現的最大質數多出約500萬位數。

古柏表示,基於先前成功找到最大質數,激勵他繼續嘗試,他說他每天至少花兩小時「守在」大學電腦旁,以確保運作順利。

古柏說,質數對數學家而言用途最大,但這項搜尋工作有些實際用途,舉例來說,這項工作展現電腦如何在這類計畫上一起運作。中央社(翻譯)

http://hk.news.yahoo.com/%E7%99%BC%E7%8F%BE%E6%9C%80%E5%A4%A7%E8%B3%AA%E6%95%B8%E6%95%99%E6%8E%88-%E9%82%84%E8%A6%81%E7%B9%BC%E7%BA%8C%E6%89%BE-024100991.html


Thursday, February 7, 2013

科學家對石墨烯進行扭曲處理 可制『人造肌肉』


有褶皺的石墨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工程師們正在對石墨進行分層處理,旨在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用途廣泛的材料,而科學家指出,該新型材料甚至可以用來研製出人造肌肉。

據了解,因環境的不同,石墨特別容易“被扭曲”,從而呈現出正向或負向特性,因此科學家們很難駕馭該物質並利用其特性。

來自杜克大學普萊特工程學院(Pratt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工程師兼助教Xuanhe Zhao稱:“如果要揉皺一張普通的紙,之後很快還可以將它抹平。但石墨更像是潮濕的紙巾,特別薄,特別粘,一旦弄皺就很難再抹平。我們便開發了一個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可以控制並抹平大面積石墨膠片的扭曲。”

來自Xuanhe Zhao研究團隊的研究員Jianfeng Zang稱:“我們的方法還可探索出石墨前所未有的特性和功能。”

此外,這些工程師們採用不同的高分子膜對石墨進行分層處理,以便創造出一種類似於肌肉的“軟性”材料,還可根據不同要求進行伸縮。當該石墨接觸電源時,人造肌肉可延伸出一定的面積,而當電源切斷時,該肌肉便恢復松弛狀態。通過電壓的調整,可控制人造肌肉的伸縮程度,而其伸縮度可超過100%。

Jianfeng Zang稱:“確實,通過扭曲和抹平石墨可使人造肌肉產生很大的變形。”

據悉,科學家們承諾,人造肌肉將提高數百萬殘障人士的生活質量。

德國科學家模擬旋轉宇宙中的『時間旅行』


物理學家在廣義相對論中發現了可存在封閉類時曲線的時空解,或許我們可利用這些特殊時空進行時間旅行


科學家模擬一個類似地球的球體在哥德爾宇宙中“回到過去”的畫面

據國外媒體報道,雖然我們常在好萊塢大片中看到時間旅行的場面,但現實中物理學家已經開始行動,他們首次演示了“回到過去”的時間旅行會是怎樣的情景。時間旅行的可視化演示是相當離奇的畫面,科學家在假設宇宙形狀的基礎上進行時間旅行,這一過程被認為是可行的,這可能會幫助我們理解仍然被籠罩在神秘色彩下的物質(物理定律)因果關系,為探索時間旅行的物理理論鋪平道路。

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圖形技術,對宇宙中的光線(起源)進行跟蹤,這一成果不僅應用於時間旅行的研究,也可協助科學家對遠古星系光線的研究,這些光在宇宙中穿梭了百億年才抵達我們的望遠鏡。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中,我們推出了宇宙時空曲率,進而得到引力場方程,科學家發現在許多“假設宇宙”中允許時間旅行的發生,比如旋轉宇宙模型。

早在1949年,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科學家哥德爾發現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神秘解,當處於解賦予的“旋轉宇宙”中時,物體運動可沿著一條封閉的曲線進行,即“封閉類時曲線”,它可描述偽黎曼流形中粒子在時空中運動的世界線(四維時空中的軌跡)。曲線定義下的粒子可通過時間循環而回到原來的空間中,當然“封閉類時曲線”並不是一種時間機器,它不能帶你回到過去,但如果沿著這條奇異的路徑,你將會前往未來的時空,然後在回到原點,恢復原來的時空狀態,這就有點兒像你向左轉後發現自己回到了上個星期。

依據哥德爾宇宙(整體旋轉宇宙)中存在的奇怪路線,科學家認為我們似乎可以“超光速”旅行,然而我們現實中的宇宙可以想象為在大質量天體周圍圍繞著“看不見的曲線”,如同蹦床上的保齡球。哥德爾宇宙具有一個無限寬的旋轉中心軸,以及無限長的物質分布,這個理論已經在過去從數學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但該團隊的理論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施萊希第一次對該情況進行了可視化預見。科學家使用射線來跟蹤模擬一個類似地球的物體處於圓柱狀旋轉宇宙中所發生的情景,通常情況下,射線跟蹤可繪制一條從虛擬攝像機到三維空間的直線。

哥德爾宇宙存在兩個不同的特點:第一,由於哥德爾宇宙是一種整體旋轉式的時空,光線在其中以螺旋態移動;第二,旋轉宇宙的外部“線速度”比內部要快,因此這裡就存在一個邏輯上的半徑,可以滿足運行速度超過光速,但是光線不能穿過圖3中的中軸線,這樣類似地球狀的物體就像一面鏡子的對稱鏡像,將光線反射回中心。此外,對光線的控制還可以取得一些奇怪的效果,在地球前部的光線呈現出扁平狀,來自地球後面的光線被圓柱形的地平線所反射,這樣前後光線抵達就會出現時間差,這就是對“過去”的可視化成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你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同時”看到同一個物體的兩個可視化圖像。根據沃爾夫岡·施萊希介紹:“當研究團隊沿著圓軌道移動那個地球時,發現了更多奇怪的現象,在不同的時間點上,許多其他圖像也接踵而至,形成類似連貫性的時空扭曲景象。奇怪的是,其中並不涉及現實宇宙中的時間旅行,這只是將宇宙的外觀在給定的時間點上進行重新創建。為了將時間旅行進行可視化表達,研究小組將一個球體沿著封閉類時曲線運動,為了簡單起見,使用顏色來表示其年齡(時間旅行前後)變化。

科學家們將年輕(未來)的紅色球體與年老(過去)的藍色球體沿著封閉類時曲線進行碰撞,模擬一個物體進行時間旅行時發生的現象,很顯然兩者接觸後紅色的球體沿著封閉類時曲線向未來移動,它最終還會進入環路回到過去,即變成藍色球體所代表的時空,這一過程將往復進行。同時,藍色的球體則會離開封閉類時曲線,由於它並不向未來移動,因此其顏色繼續加深,變成了紫色,代表其處於年齡更老的過去。

從上面這個模擬視頻可以看出,似乎物體很難回到未來,但是它提供了關於愛因斯坦理論獨特的解,來自馬薩諸塞州科技學院研究人員馬克斯·特格馬克認為我們發現光線跟蹤可視化可以深化我們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論。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安德魯·漢密爾頓也同意這個觀點,這個視頻讓奇怪的時間旅行變得可以理解,但重要的是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在我們的宇宙中,時間似乎只向前移動,根據物理定律,我們宇宙中的物體無法在時間軸的前後移動,而可以在空間中自由移動。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物體的因果關系(物理定律)是宇宙最深的奧秘,而方程中也可能存在因果關系失效的地方,就比如哥德爾宇宙,可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關於時間旅行的研究途徑。我們目前所知的哥德爾宇宙並不是我們現實中宇宙的模型,在這個宇宙時空裡,宇宙的旋轉可以帶動邊緣的光線,沿著封閉曲線運動。這與我們宇宙中的黑洞旋轉類似,黑洞的引力拖動了周圍時空的旋轉,形成一個旋轉的球體,科學家邁克爾·布塞認為我們期待類似的效應出現於其他時空區域,也可能存在於我們的宇宙中。

模擬時間旅行宇宙可視化技術顯示了對光線路徑在極端方式下的操作,雖然它們並沒有產生封閉類時曲線,但其可以開發成扭曲空間中的光線跟蹤等新技術,用於新一代的空間望遠鏡中。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科學家烏爾夫·倫哈德認為當遠古星光通過大質量恆星或者星系周圍時,我們可以探測到它們的信號。

Wednesday, February 6, 2013

破譯古文明密碼



【明報專訊】在十九世紀中葉重見天日以後,美索不達米亞一直是個謎。考古學家掘出大量泥板、石碑,縱然刻滿文字,但這些相信是人類最早期的文字——楔形文字,無人能讀。一堆陌生的符號,埋藏人類幾千年文明的玄機。學者百多年以來,埋頭苦幹,從一棵大麥、一頭牛,再譯至國王、星座、戰爭,人類歷史一幕一幕揭開神秘面紗。不過,誰又會想到,這些文字其實是因為一個酒後的打賭,而打開了破譯之門!

酒後打賭

「十九世紀早期,一個德國代課教師,與友人歡聚喝酒時,妄言可以解讀楔形文字。酒醒過後,諾言既出,後悔已經太遲。於是他認真讀起楔形文字,終其一生,他成為看懂楔形文字第一人,哪怕只是幾個字﹕從幾段銘文中,他發現開首的一堆符號經常出現,於是推斷那是國王的名字,而其中一段,他解讀出的文字意思大概是『X王是Z之子,Y王是X之子』,於是推斷三人的關係應該是皇帝父子和祖父。」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蕭麗娟說,中國文字多達數萬,常用字也有 6000,現在的我們看來,這個德國教師的發現似乎很微小,不過這對於無人看懂的楔形文字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浪費時間?

相隔百多年後,英、法學者相繼研究楔形文字,共約破解60個字。不過,有人質疑他們的工作,把時間浪費在翻譯混亂且無意義的符號上。當時竭力研究楔形文字的英國政治家羅林遜,把文字分別寄給四個海外學者,請他們個別翻譯。結果是讓全球哄動的,四個學者交回的譯本,與羅林遜的研究大致相同。這時開始,楔形文字正式宣告被破解了。

這次香港歷史博物館,借來大英博物館美索不達米亞的文物展出,是亞洲首次。了解楔形文字的歷史,曾一度被沙土埋沒千年,在出土後幾經艱苦才能破譯,當親眼目睹5000年前人類先祖刻下的文字,震撼非常。展覽館中歷史最悠久的文物,是一塊早期行政泥板書,屬於公元前3300年。泥板只有掌心大小,上面刻有的符號和圖案,至今未能完全解讀,不過大致的意思已破譯,相信是為神殿記錄物資,有大麥,有數量,也有人名。

歷史足印

蕭館長親身導賞,說要揭開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之謎,當從文字開始。文字的出現,標誌人類的文明發展,憑藉文字,人類開始發展形而上的思考。「最早的文字紀錄,都是一些象形文字,一隻牛、兩棵大麥。至後期,開始記載聲音,記載感情,都是無形的。這是文明的重大發展,思想上、感情上的,都能夠記錄下來。」

http://hk.news.yahoo.com/%E7%A0%B4%E8%AD%AF%E5%8F%A4%E6%96%87%E6%98%8E%E5%AF%86%E7%A2%BC-211802385.html


Tuesday, February 5, 2013

最古老文明 發明六十進制



【明報專訊】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位於現在的伊拉克一帶。公元前約6000年前,即距今約8000年,已有人在河流兩旁聚居,逐漸發展村落,以耕作和畜牧為生。不過,幾千年前的文明,究竟應如何欣賞和比較?

直至現今的考古發現為止,史上有四大古代文明,分別為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國,當中以美索不達米亞出現得最早。古中國最先出現的朝代有夏、商、周,當中夏朝估計由公元前21世紀開始。雖然有皇朝形成,但迄今仍未找到夏朝的文字,國際間也因此未公認夏朝為古中國文明之始。相對於古中國,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的出現,比商朝的甲骨文要早近2000年。

建首座城市圖書館

除了有最早的文字,蕭館長說,美索不達米亞還有很多個第一﹕包括史上第一座城市、第一座圖書館、第一部法典(我們常說的法律精神,正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巴比倫)、第一個發明六十進制(60秒為1分鐘、圓形有360度等,都由美索不達米亞而來)。

十九世紀以來,發掘古文明的工作未曾間斷,但伊拉克戰亂令考古工作更困難,不少古物古蹟被戰火所毁。今次香港歷史性地展出相關文物,是大英博物館收藏以來,首次在亞洲展示。蕭館長說﹕「展品龐大珍貴,運費、保安費高昂,在構思展覽初期,的確有不少困難要解決,也要四出找贊助;現在有賽馬會支持,市民只需付十元,就能近距離接觸舉世聞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物,非常難得。」

http://hk.news.yahoo.com/最古老文明-發明六十進制-212208283.html


宇宙可居住區被重新定義 尋外星文明拓關鍵一步


地球所處的軌道環境可維持液態水的存在,科學家認為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關鍵因素


科學家新確定宇宙中可居住地帶

在浩瀚的宇宙中想必會有與地球相似的星球,它們生活在各自星系中距離恆星適中的位置,科學家把這個適中位置命名為可居住區,這也是人類發現外星文明的關鍵地區。

根據外國媒體報道,隨著美國宇航局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發現越來越多的系外行星候選者,科學家認為可居住的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生命,對於此類行星需要重新定義。

新定義表示:恆星周圍有一個特殊的軌道,這裡距離恆星不會太近,也不能太遠,溫度適中的環境下可保證液態水存在,而這裡發現外星生命的機會將會很大。

由於新的定義被認可,以往的一些適宜居住行星被刪除,當然也有一些行星加入了宜居星球行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庫馬爾認為重新定義恆星周圍的可居住帶將會對已經發現“宜居行星”數量產生影響:“新的定義很關鍵,它確定的生命存在的基礎,與地球相同合適的位置纔是生存的關鍵。”

近日牛津大學天文學家克裡斯博士表示,目前科學家一直在關注的15顆宜居星球之中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莎翁筆下暴君 英王骸骨確認 停車場出土 解500年歷史之謎


理查三世(法新社)



【明報專訊】英國考古專家昨公布,去年於中部城市萊斯特一停車場中出土的骸骨,經考據及基因鑑定後,相信為15世紀英格蘭國王理查三世。專家形容今次是英國本世紀最重大考古發現,解開500年歷史之謎。

戰死沙場 脫光遊街示眾

理查三世為金雀花王朝最後一名君主,1483年即位。1485年,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斯戰爭(Battle of Borsworth Field)中,被發動叛變的亨利.都鐸(即英王亨利七世)軍隊打敗身亡,終年33歲。此戰結束了長達32年、因貴族爭奪王位而發動的玫瑰戰爭,開展都鐸王朝,理查三世亦成為英國史上最後一位戰死沙場的國王。理查三世的屍首其後被帶到24公里外的萊斯特城中,脫光衣服放在馬背上遊街示眾,隨後草草埋葬在萊斯特一家方濟會修道院中。惟修道院1538年在亨利八世命令下夷平,理查三世骸骨自此下落不明。

萊斯特大學的考古及歷史學家小組,對理查三世安息之所展開調查,推斷修道院現址為萊斯特市中心的法院停車場,展開發掘,於去年9月在地面680米下,出土一副骸骨。

脊椎嚴重彎曲 頭骨幾被砍掉

專家鑑定後指出,骸骨保存完好,估計為一名32歲左右的男性,身高約1.7米,身形纖瘦,脊椎嚴重彎曲,與有關理查三世駝背的描述相符,但骸骨並無相傳的手臂萎縮症狀。骸骨上有不少因戰爭受重傷的痕迹,其背部上半的脊椎間有一個帶鈎箭頭深埋其中,其頭部曾遭刀刃斬傷,頭骨後半幾乎被砍掉,與目前僅有記載理查三世死亡的詩歌中,提到他是被「戰斧砍到頭部」而死的說法脗合。骸骨雙手在身前交疊放在盆骨上,沒有棺木及裹屍布保護,與中世紀習慣不符,其臉及臀部亦有死後造成的創傷,疑是亨利七世為羞辱對方所為。

專家亦利用碳測定法,推斷骸骨的主人約於1485至1550年間去世,與理查三世死期相符。骸骨基因與理查三世姊姊安妮(Anne of York)的兩名直系後裔比對後,亦證實他們應有血緣關係。另外,專家亦在停車場出土一些畫像,可證明該處是方濟會修道院遺址。待當局確認遺骨身分後,骸骨將安葬於萊斯特大教堂。有理查三世的支持者稱,理查三世遭都鐸王朝抹黑,例如在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筆下,理查三世被描述為一個駝背邪惡暴君,殺害兄長侄子奪命。

綜合報道

http://hk.news.yahoo.com/%E8%8E%8E%E7%BF%81%E7%AD%86%E4%B8%8B%E6%9A%B4%E5%90%9B-%E8%8B%B1%E7%8E%8B%E9%AA%B8%E9%AA%A8%E7%A2%BA%E8%AA%8D-%E5%81%9C%E8%BB%8A%E5%A0%B4%E5%87%BA%E5%9C%9F-%E8%A7%A3500%E5%B9%B4%E6%AD%B7%E5%8F%B2%E4%B9%8B%E8%AC%8E-211702891.html

Sunday, February 3, 2013

歐洲航天局殖民計劃 派機械人登月 3D打印月球基地



月球殖民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和目標,但近年美國登月計劃躊躇不前,令建立月球基地變得遙遙無期,反而歐洲航天局最近正積極研究月球殖民的可行性,計劃利用3D打印機械人,將月球泥土打印成適合太空人居住的月球基地,預計40年內就可讓人類遷居月球。

歐洲航天局前天(周五)與合作的倫敦建築公司Foster+Partners,公佈在月球建立太空人基地的構思,初步計劃是利用月球表面的泥土作建築原材料,雙方專家正進一步調查月球土壤的屬性,以確定是否適合用於建屋,若證實沒問題,就可大大減少由地球運送建築材料到月球的麻煩。

月球泥土變建築材料

按照歐洲航天局的計劃,建立月球基地的材料,90%是來自月球,地球這邊則只會將3D打印機械人及其他輕量材料,如充氣物料和連接器等放入太空艙,由太空火箭搭載送到月球表面。

月球基地會以地球運來的圓頂充氣體作建築結構基礎,然後由能獨立運作的3D打印機械人,一步步將月球泥土變成黏漿狀物質,再轉化成堅硬的塊狀,然後以每小時兩米的速度,打印成蜂巢狀空心外牆,覆蓋在充氣體表面作保護殼。建成後,每個月球基地可住四人,堅固的外牆足以抵禦外太空的伽瑪輻射、防止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以及令太空人免受月球巨大溫差的影響。

Foster+Partners的專家強調,將月球基地外牆設計成蜂巢狀空心結構,在強度和重量上可達致適當平衡。歐洲航天局已進行初部實驗,在一個與月球環境相似的真空室內,用類似月球土壤的材料打印出一幅1.5噸重磚牆。

英國《每日郵報》

Friday, February 1, 2013

揭秘愛因斯坦不為人知的研究 成功驗證巴爾定律


愛因斯坦研究的巴爾定律主要揭示了南北半球河流受侵蝕方向不同之謎

據國外媒體報道,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其實不僅是個只鑽研宇宙學的科學家,除了時空和空間理論外,愛因斯坦也研究過地質,通過業餘時間他研究了河流侵蝕理論,提出了相關力學研究見解。通常情況下,我們知道愛因斯坦關於狹義相對論等空間理論的論文,很多人都不知道愛因斯坦還發表過一篇關於化學和布朗運動的研究文章。早在1926年,愛因斯坦對巴爾定律進行了驗證性研究,在此基礎上發表了一篇文獻。

馮·巴爾花了畢生精力對胚胎學進行了研究,揭示了從鳥類到人類等物種的演化進程,他發現在生長的不同階段,不同生物體的胚胎看上去都非常相似,從根本上說,他啟動了胚胎學領域的研究。但是他也花了一些時間研究地質,提出了河流的侵蝕理論,巴爾定律在河流中的體現與科裡奧利效應相當,這項研究表明運動位移較大的物體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說明北半球運動的物體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可出現向右邊偏轉的現象,南半球則相反。

通過對巴爾定律的研究,愛因斯坦對地球自轉偏向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北半球和南半球不同走向的河流分析,南半球河流的左岸將受到科裡奧利力的作用,因而會產生更大的侵蝕,與此相反,北半球的河流則在右岸出現較大的侵蝕效應。雖然巴爾定律可以解釋問題的形成原因,但人們並不明白其中的力學原理,對此愛因斯坦在論文中指出沿著河流底部流淌的水產生摩擦效應,使其速度減慢,底部泥沙受到壓力梯度作用,在河道一邊被侵蝕後,河道底部又出現泥沙重新分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