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30, 2013

人造器官砌出仿生人 專家恐衝擊人類定義



【明報專訊】英國機械專家利用來自全球各地的人造器官和四肢,組合製成仿生人,探索仿生技術的發展程度,卻掀起道德爭議,專家憂慮仿生技術將衝擊人類的定義,造成混亂。

攝影機人工眼 電動人工心

名為「雷克斯」(Rex)的仿生人是在英國公共電視台Channel 4一節目委託下,由機械專家沃克(Richard Walker)及戈登(Matthew Godden)製作。雷克斯高約6呎,擁有由全球專家開發、已付諸應用的仿生器官,例如以微晶片配合攝影機組成的人工眼、以電力驅動的人工心、模仿牛腿肌肉動作的人工腿等,造價約100萬美元。

「或首窺見超越進化限制」

節目主持人、瑞士社會心理學家邁耶博士(Bertolt Meyer)因天生沒有左手,本身裝有仿生手臂。他認為仿生人雷克斯面世既令人興奮,亦有點可怕,人類在此科技水平,「或可首次窺見超越進化限制的可能性」。開發仿生器官的專家亦認為,仿生器官有朝一日可徹底解決器官捐贈不足的問題。不過波士頓大學生物倫理及人權教授安納斯(George Annas)警告,仿生器官可能改變人類的定義,甚至演化出恍如科學怪人的新物種,恐令世界失控。

http://hk.news.yahoo.com/人造器官砌出仿生人-專家恐衝擊人類定義-211403331.html

Tuesday, January 29, 2013

基因分析 美洲原住民來自北京



(法新社華盛頓22日電)

根據本週發表的化石DNA分析,現代亞洲人和美洲原住民是4萬年前生活在中國大陸的人類後裔。

基因分析顯示,北京的早期現代人在基因上已與現代歐洲人的祖先分道揚鑣。

中國大陸北京田園洞2003年出土1支腿骨,研究人員從腿骨採出細胞核和線粒體DNA。

研究人員昨天發布聲明說,他們利用採出的樣本重建腿骨主人的基因檔案,發現此人生活在現代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非常有趣年代。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研究主要執筆人帕博(Svante Paabo)說:「此人活在重要的演化過渡年代,當時早期現代人已漸漸取代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和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後來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滅絕。」 他說,早期現代人與尼安德塔人等更早期人類具有一些相同特徵。研究人員解釋,這支古老腿骨的基因分析顯示,現代亞洲人與美洲原住民的基因檔案有相似之處。然而分析也顯示,北京附近的早期現代人基因已與現代歐洲人祖先分道揚鑣。

科學家先前發現4萬至5萬年前的歐亞大陸人類化石,看起來像現代人類。但研究人員強調,這些早期現代人和當今人類的基因關係尚未釐清。帕博說:「針對歐亞大陸各地其他早期現代人的進一步分析,將有助加強我們理解現代人何時且如何遷居到歐洲和亞洲各地。」(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http://hk.news.yahoo.com/%E5%9F%BA%E5%9B%A0%E5%88%86%E6%9E%90-%E7%BE%8E%E6%B4%B2%E5%8E%9F%E4%BD%8F%E6%B0%91%E4%BE%86%E8%87%AA%E5%8C%97%E4%BA%AC-040502923.html;_ylt=AsJ9zuoUu_ahQLO6ObugB9LCVsd_;_ylu=X3oDMTM0ZXRpbmdqBG1pdANJbmZpbml0ZSBCcm93c2UgTGlzdARwa2cDZGZmYWVmZjgtOTBiYi0zODAxLWFkMzMtYThmMGM1YzkwOTA3BHBvcwNsNARzZWMDbWVkaWFpbmZpbml0ZWJyb3dzZWxpc3Q-;_ylg=X3oDMTM1cWU3cjZyBGludGwDaGsEbGFuZwN6aC1oYW50LWhrBHBzdGFpZAM2MWJmZTBiOC1iZmQ3LTMzOWQtOTQ5ZC0yZThjZmFhOTg5YTYEcHN0Y2F0A.Wci.mam3znkrDnkIMEcHQDc3RvcnlwYWdl;_ylv=3

新種狐狸化石 助認識犬科演化



(法新社約翰尼斯堡23日電) 考古學家在南非約翰尼斯堡郊外挖出先前不曉得的新種狐狸化石,希望由此對現代犬科演化過程有較具體的認識。

科學家認為這種狐狸生存在約200萬年前,牠被命名為「史肯納狐」(Vulpes Skinneri),以南非生態學家史肯納(John Skinner)之名命名。

考古學家是在馬拉帕(Malapa)地下洞穴發現這種狐狸化石的。馬拉帕是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與地質學家的寶庫。5年前同一地點也發現新人種化石。

公布這項發現的論文發表在「南非皇家學會學報」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South Africa),論文共同作者之一、南非金山大學( 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人類演化研究所 的庫恩(Brian Kuhn)說:「首先,狐狸在非洲化石史 上極為少見。」「狐狸的祖先,或許是我們對非洲肉食動物所知最 貧乏的部分,能看到可能是現今狐狸的祖先實在很棒。 」「而且,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同一地點能發現第2 個新物種,實在很了不起。」

2008年發現馬拉帕這個地下洞穴後,已出土5科80多種動物化石,包括若干增進我們對人類系譜知識的化 石。

此地出土的化石樣本多數保存原始狀態、未遭破壞 ,因此庫恩推測,馬拉帕可能是「死亡陷阱」,常有不懷戒心的動物在此喪命。不管原因為何,洞穴裡的動物屍體未遭肉食動物破 壞,使化石保存完好,非常適合科學研究。科學家希望這個位於世界遺產「人類的搖籃」( Cradle of Humankind)中心的山谷,能帶來更多開創 性的發現。(譯者:中央社鄭詩韻)

http://hk.news.yahoo.com/%E6%96%B0%E7%A8%AE%E7%8B%90%E7%8B%B8%E5%8C%96%E7%9F%B3-%E5%8A%A9%E8%AA%8D%E8%AD%98%E7%8A%AC%E7%A7%91%E6%BC%94%E5%8C%96-190502216.html;_ylt=AjfbDLifGMzBFPojqFn6uOHCVsd_;_ylu=X3oDMTM0YnA2djlpBG1pdANJbmZpbml0ZSBCcm93c2UgTGlzdARwa2cDZWY2NjNhYjQtZDgyZi0zNTAxLWExNTEtYjFlYWE1ODIxYTU4BHBvcwNsMQRzZWMDbWVkaWFpbmZpbml0ZWJyb3dzZWxpc3Q-;_ylg=X3oDMTM1cWU3cjZyBGludGwDaGsEbGFuZwN6aC1oYW50LWhrBHBzdGFpZAM2MWJmZTBiOC1iZmQ3LTMzOWQtOTQ5ZC0yZThjZmFhOTg5YTYEcHN0Y2F0A.Wci.mam3znkrDnkIMEcHQDc3RvcnlwYWdl;_ylv=3#photoslightboxdarla=http%3A%2F%2Fhk.news.yahoo.com%2F%25E6%2596%25B0%25E7%25A8%25AE%25E7%258B%2590%25E7%258B%25B8%25E5%258C%2596%25E7%259F%25B3-%25E5%258A%25A9%25E8%25AA%258D%25E8%25AD%2598%25E7%258A%25AC%25E7%25A7%2591%25E6%25BC%2594%25E5%258C%2596-190502216.html%3B_ylt%3DAjfbDLifGMzBFPojqFn6uOHCVsd_%3B_ylu%3DX3oDMTM0YnA2djlpBG1pdANJbmZpbml0ZSBCcm93c2UgTGlzdARwa2cDZWY2NjNhYjQtZDgyZi0zNTAxLWExNTEtYjFlYWE1ODIxYTU4BHBvcwNsMQRzZWMDbWVkaWFpbmZpbml0ZWJyb3dzZWxpc3Q-%3B_ylg%3DX3oDMTM1cWU3cjZyBGludGwDaGsEbGFuZwN6aC1oYW50LWhrBHBzdGFpZAM2MWJmZTBiOC1iZmQ3LTMzOWQtOTQ5ZC0yZThjZmFhOTg5YTYEcHN0Y2F0A.Wci.mam3znkrDnkIMEcHQDc3RvcnlwYWdl%3B_ylv%3D3


《星空奇遇記》劇情成真 「牽引光束」助醫學



【明報專訊】美國科幻影片《星空奇遇記》中用以吸引物體的牽引光束(tractor beam),已由蘇格蘭和捷克科學家化為現實。專家寄望牽引光束未來可應用於醫學等範疇。

可分離血液中白血球

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1619年發現,彗星的尾巴總是遠離太陽,說明極微細物質受光束撞擊時,會跟隨光束中的粒子「光子」(photon)移動。

蘇格蘭和捷克專家反其道而行,藉分析光線與粒子結構的關係,研究出逆轉光場(optical field)的方法,可改變光線射出時的壓力,令光線可牽引微細粒子。

帶領研究的專家契茲梅爾(Tomas Cizmar)稱,這項新科技潛力無窮,「由於牽引光束對所作用的粒子性質很『挑剔』,因此理論上能從混合物中抽出特定物質,例如可望用以分離血液中的白血球」。

無法搬運大型物體

專家希望牽引光束技術能在醫學領域發光發熱,但並不期望它可用來搬運太空船等大型物體,因為牽引光速運作涉及能源轉換,若把規模放大,會令物體過熱。有關報告發表於《自然科學光電》(Nature Photonics)期刊。

BBC/赫芬頓郵報

http://hk.news.yahoo.com/%E6%98%9F%E7%A9%BA%E5%A5%87%E9%81%87%E8%A8%98-%E5%8A%87%E6%83%85%E6%88%90%E7%9C%9F-%E7%89%BD%E5%BC%95%E5%85%89%E6%9D%9F-%E5%8A%A9%E9%86%AB%E5%AD%B8-210930178.html;_ylt=An48nR7KoiL57RuAw6ZqWGXCVsd_;_ylu=X3oDMTM0NXAycGRuBG1pdANJbmZpbml0ZSBCcm93c2UgTGlzdARwa2cDNzg0YzRiN2UtZmNjYi0zY2YyLThjMWYtYzk5NmRkNThlOGJiBHBvcwNsMwRzZWMDbWVkaWFpbmZpbml0ZWJyb3dzZWxpc3Q-;_ylg=X3oDMTM1cWU3cjZyBGludGwDaGsEbGFuZwN6aC1oYW50LWhrBHBzdGFpZAM2MWJmZTBiOC1iZmQ3LTMzOWQtOTQ5ZC0yZThjZmFhOTg5YTYEcHN0Y2F0A.Wci.mam3znkrDnkIMEcHQDc3RvcnlwYWdl;_ylv=3


「進化論之父」另有其人 英博物館花兩年蒐書信證明



【明報專訊】奠定生物演化理論基礎的「進化論之父」原來另有其人。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花了兩年時間,整理逝世百年的英國科學家華萊士(Alfred Wallace)的書信,公開其撰寫的物競天擇論,證明他才是進化論的始創者,但由於同樣研究進化論的達爾文搶先發表有關理論,始令華萊士的研究功勞被世人遺忘。

曾赴亞馬遜馬來群島考察

華萊士生於威爾斯一個中產家庭,惟家道中落,13歲被迫輟學。他曾任測量員,後來決定成為博物學家,前往亞馬遜雨林蒐集生物樣本。工作4年後因健康轉差,華萊士返航回國,出航僅26日,所乘船艦便不幸發生火警,大部分繪圖、筆記與標本均燒毁,他與一隻鸚鵡乘救生艇獲救。

兩年後,華萊士再次出發,到馬來群島考察近8年,蒐集標本及研究當地生態,其間發現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幡羽天堂鳥(Semioptera wallacii),返國後出版《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描述見聞,大受歡迎。

論文寄達爾文盼代出版 反被截糊

1858年,在印尼哈馬黑拉島(Halmahera)休養的華萊士,就物競天擇論(natural selection)寫成一篇論文,寄給身在英國的達爾文,希望代為出版,惟達爾文實際亦就相類課題研究多年。達爾文憂慮失去開創研究先河的榮耀,在友人植物學家胡克(Joseph Hooker)及萊爾(Charles Lyell)協助下,於倫敦林奈學會(Linnean Society)會議中朗讀華萊士及達爾文的論文,其中達爾文倉卒寫就的論文筆記先讀出,及後人們將物競天擇論的發現歸功於達爾文,而華萊士研究成果則被遺忘。

倫敦自然博物館花了兩年時間,整理散落全球的華萊士書信並上載互聯網,作為本月開展的華萊士逝世100周年紀念活動一部分。博物館亦會將華萊士的肖像置於博物館大廳,與達爾文的大型雕像並列。

http://hk.news.yahoo.com/%E9%80%B2%E5%8C%96%E8%AB%96%E4%B9%8B%E7%88%B6-%E5%8F%A6%E6%9C%89%E5%85%B6%E4%BA%BA-%E8%8B%B1%E5%8D%9A%E7%89%A9%E9%A4%A8%E8%8A%B1%E5%85%A9%E5%B9%B4%E8%92%90%E6%9B%B8%E4%BF%A1%E8%AD%89%E6%98%8E-210957229.html

Sunday, January 27, 2013

美腦癌女冷凍頭顱求復活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美國一名罹患腦癌的年輕女子在垂死前,選擇死後將自己的頭顱冷凍,直到找出打倒病魔的重生方法。她已於本月十七日病逝,死前透過網站籌得七萬美元(約五十四萬港元),讓自己的頭部能冷凍保存。

美國聖路易市二十三歲的索齊(Kim Suozzi),不理會其虔誠教徒的家人反對,在生命走向最後階段時決定讓自己的頭部進行低溫儲存。

索齊被診斷出罹患惡性「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已於本月十七日過身。她在死前兩周入住亞利桑那州一所醫院,為的是接近她所選擇的冷凍保存中心。

索齊在去年九月透過知名推文網站Reddit,成功籌募七萬美元(約五十四萬港元),讓自己的頭顱能冷凍保存。但索齊將這項心願告訴家人後,卻引發家人反對,認為她似乎更寄望透過科學復活,而非接受死亡。

這個決定對索齊的母親來說特別難以接受,因為她的女兒僅冷凍頭部,而非全身。她說:「他們告訴我,如果只有冷凍頭部,比較容易成功。我不清楚為甚麼,只覺得他們想要的是我女兒的腦部。」

儲存索齊頭部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進行神經系統保存,要價七萬美元,全身保存更高達二十萬美元(約一百五十多萬港元)。

人體冷凍保存是以液態氮將非遭殺害的死者冷凍,以防止屍體腐化。進行人體冷凍的人均希望未來科技能使他們的身體重新活過來,並幫助他們恢復健康。

索齊的男友在她死後發表聲明指出:「我們希望科技能繼續向前邁進,有朝一日索齊或許有機會復活。」

http://hk.news.yahoo.com/%E7%BE%8E%E8%85%A6%E7%99%8C%E5%A5%B3%E5%86%B7%E5%87%8D%E9%A0%AD%E9%A1%B1%E6%B1%82%E5%BE%A9%E6%B4%BB-220633144.html;_ylt=Aon7AlxJCd8qk_r9xsRHEPnCVsd_;_ylu=X3oDMTRhOGd0b2RuBG1pdANTZWN0aW9uTGlzdCA4dSB3b3JsZCBwaWNrBHBrZwM5MWY3ZGVkNy0wZTU1LTNiMmUtODMxMy1iOWIxZDg1ZmRlZTUEcG9zAzYEc2VjA01lZGlhU2VjdGlvbkxpc3QEdmVyA2E1NDNmYjcwLTY4MDQtMTFlMi05ZmVmLWEzNmM2YzU3Y2M5MQ--;_ylg=X3oDMTM1bmp1N3V2BGludGwDaGsEbGFuZwN6aC1oYW50LWhrBHBzdGFpZAMwN2RiZTdjNS01MGU3LTNiMTAtOGEwMy1hMGExNDVhZWI1OTgEcHN0Y2F0A.Wci.mam3znkrDnkIMEcHQDc3RvcnlwYWdl;_ylv=3


Friday, January 25, 2013

火星存液態水現最有力證據 河流痕跡被發現


天文學家發現火星神秘河道


此處或許就是“火星亞馬遜河”的源頭


顏色編碼顯示火星河道

火星是否存在液態水一直爭論不休,而近日關於這個話題天文學家又找到了更多證據,天文學家表示現在至少可以證明火星曾經存在水。

根據外國媒體報道,近日歐洲航天局利用火星快車拍下令人震驚的照片,火星表面一道明顯的河流痕跡被發現,但目前液態水已經消失,但這足夠證明火星曾經存在河流。

照片拍攝地點為火星的Reull Vallis地區,明顯的河道叫天文學家震驚,且河道長度達到達900英里(1500公里),寬度約為4英裡(7公里),而深度月1000英呎。隨後天文學家分析,河道的開端位於火星北部的高原,經過海拔逐漸降低直到平原結束。

歐宇航局研究人員表示:“這將成為火星存在河流的最新證據,也是最有利證據,它的形成有複雜的歷史原因,應該與地球上河流形成原因類似,未來我們還將做更多的分析。”

火星快車

歐洲宇航局花費3億5千萬美元製造的“火星快車”無人探測器在進入地球軌道將環繞地球飛行90分鍾,再由專門的動力火箭將其送入真正的星際空間。經過長達6個月的星際遠航,“火星快車”最終將進入火星周圍的運行軌道,開始執行神聖的生命探測任務。耗資3億歐元研制的“火星快車”在2003年6月發射上天,開始對火星這顆紅色星球進行全方位探測,目前為止已檢測出火星中的甲烷含量及火星上有水的大量證據。除了科學方面的任務,“火星快車”還提供地球與其他國家部署的登陸車之間的通信中轉服務,由此成為國際火星探索工作的樞紐部分。

Thursday, January 24, 2013

英國爭議科學家聲稱發現外星生命存在證據


錢德拉-維克拉馬辛教授與太空岩石碎片在一起


充滿生命跡象?一位頗具爭議的科學家稱,這塊直徑2英寸(5.08厘米)的隕石碎片充滿地外生命化石,它們與在地球上的海洋裡發現的藻類非常相像


確鑿證據?這張掃描電子顯微圖旨在展示不言而喻的微小化石跡象


“決定性證據”:據稱在這個碎片裡發現的化石微生物,與在55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產生的化石碎片裡發現的微生物類似


來自很遠很遠的地方:這塊直徑2英寸(5.08厘米)的隕石碎片是在距離斯裡蘭卡波隆納魯沃城幾英裡的一個小村莊附近發現的


錢德拉-維克拉馬辛教授


錢德拉-維克拉馬辛教授表示,一次壯觀的流星雨過後,墜落在斯裡蘭卡的這些岩石碎片被人發現時仍冒著熱氣

國外媒體報道,一位頗具爭議的英國科學家稱,他打開一塊他認為是在一次流星雨事件中墜落到地球上的岩石後,已經發現外星生命存在的“證據”。

以前在英國卡迪夫大學工作的錢德拉-維克拉馬辛教授稱,這塊直徑2英寸(5.08厘米)的太空岩石裡含有的海藻化石,與在地球上發現的類似。他因提出人類生命起源於外太空的理論而聲名狼藉,他說:“這些發現是人類起源於太空的決定性證據。我們都是外星人,我們擁有共同的宇宙祖先。每次一個新行星系形成時,就會有少量幸存下來的微生物搭上彗星的順風車。隨後它們會在其他行星上站穩腳跟,繁衍後代。這些最新發現只是能夠證明地球生命起源於其他世界的眾多證據中的一個。我們的暫定評估結果是,這是一顆彗星的組成部分。這些岩石看起來極其不同尋常,它們擁有孔狀結構,比地球上的東西密度更低。”

維克拉馬辛的聲稱發表在《宇宙論》雜誌上。它稱:“通過分析發現的少量碳,證實了它是一種碳質隕石。”然而22日他承認,迄今為止還未進行可以證實這塊隕石沒有被污染的關鍵性檢查。“這是一次快速發表,我們想以此激起人們的好奇心,我們還將會在同行評議類雜誌上發表我們的研究成果。事實將會證明這一切,我們希望在未來幾周內獲得確鑿證據。”然而,有很多專家都不接受他的觀點,認為他的聲稱“非常可笑”,並爭辯說,貌似地外生命的化石,實際上是在地球上受到污染的結果。另外的人指出,迄今為止還未證實這塊岩石真是來自於太空。他說:“說它可笑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這是傳統觀點,在所有檢驗完成前,這些批評和指責都不會消失。”

這項研究斷言,“它在這個樣本裡發現微觀化石硅藻(藻類的一種基本形式)”,這塊岩石是在去年12月降落在斯裡蘭卡的。據它稱,這一發現是“支持彗星生命起源論的一個有力證據”,這一觀點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通過搭乘在太空穿行的岩石來到這裡的。該研究稱,一個引人入勝的大火球撞上地球後,斯裡蘭卡中部的村民撿到這些仍冒著煙氣的隕石碎片。在英國一個實驗室對它們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這些藻類化石。據稱,這與在5500萬年前恐龍時代的化石殘骸裡發現的微生物類似。維克拉馬辛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38億年前借助彗星和小行星傳播到這裡的。他還認為,SARS病毒等病原體也起源於深空。

以前他是卡迪夫大學天體生物學中心的負責人,兩年前他因該部門的資助被取消而失去這個職位。這位頗具爭議的教授是在1981年阿肯色州的著名創世論試驗中提供不利於進化論的證明的唯一一位科學家,自此他開始以私人公司和慈善機構的名義進開展該項目。他說:“這些藻類生物體與在地球化石裡看到的藻類類似,但是這塊岩石還含有我們沒有鑒別出來的其他生物體。”天文學家同時也是大學教師的菲爾-普萊特在他的博客中稱,維克拉馬辛的研究提供的化學分析結果“並不能證明它是一塊碳粒隕石,更不用說它是一顆隕星了”,它們大部分顯然代表的是“被淡水污染”後產生的生物體。

開放大學理學院的行星學教授莫妮卡-葛萊蒂稱,她發現整件事“非常可笑”。她說:“這篇論文提供的數據存在十分嚴重的前後矛盾。最重要的是,他們發現的這塊岩石至今也未被證實是一塊隕石。在做完這些以前,沒人會相信這一發現,尤其是該研究結果是發表在一個非主流雜志上。”74歲的維克拉馬辛稱,微生物借助彗星從外太空來到我們的地球,然後在這裡“站穩腳跟,繁衍生息”,演變成現在的多種多樣的生命形式。這塊直徑2英寸(5.08厘米)的隕石是在距離斯裡蘭卡波隆納魯沃城幾英裡的一個小村莊附近發現的。據說村裡的女人發現這些碎片時,它還冒著熱氣。

稍後這些岩石碎塊被送到卡迪夫大學地球科學院,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它們進行檢查。原來家住斯裡蘭卡的維克拉馬辛和已故的同事弗雷德-霍伊爾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直擁護“生命起源於外太空”的理論。他說:“天文學證據非常有力地支持了生命並非起源於地球,而是來自外太空的觀點。”



美國公司宣布太空採礦計劃:擬在小行星尋找資源


小行星采礦飛船的藝術概念圖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一小群企業家有一個大計劃——在太空採礦。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新公司深空工業(Deep Space Industries,DSI)22日宣布,它希望在2015年發射一隊小行星攔截飛船,用來在附近的小行星上尋找資源,並利用它們造福地球。

該公司董事長裡克-特姆林森說:“利用低成本技術和當今的年輕高科技天才對太空項目給我們留下的東西進行的革新,我們將能做到在幾年前還被認為無法做到的事情。”這些似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包括:建造所謂的“螢火蟲”飛船,用來捕捉近地小行星,即圍繞距離地球很近的軌道飛行,或者是距離地面小於3億英裡(4.83億公裡)的小行星。DSI表示,目前它正在與美國宇航局和其他公司聯合實施該計劃。這種遙控飛船將會大小不一,它們在太空飛行2到4年後,會把重達150磅(68.04公斤)的礦物送回地球。特姆林森說:“這是打算開采從地球附近經過的小行星上的礦物資源的第一項商業活動。”

然而這項活動才剛剛起步。該公司打算開採小行星上的礦物,並把原材料轉變成複雜零件,而且它稱,這些年來小行星的數量不斷增加。該公司CEO大衛-甘普稱:“每年發現超過900顆新小行星從地球附近飛過。這些小行星對於地球,將會像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鐵嶺礦山(Iron Range)對上個世紀的底特律工業一樣重要——需要的重要資源就在手邊。這樣的話,從小行星上獲得的金屬和燃料,將會對本世紀的太空產業的發展起到很大促進作用。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DSI董事會成員馬克-桑特爾稱,很多小行星是由像瀝青一樣的金屬和鐵鎳金屬組成的。他形容這些成分是“極貴重材料”,而且它們“將會成為21世紀的主要資源的來源”。桑特爾說:“光開採小行星上的稀有金屬並不經濟實惠,但是如果把它們製成用於太空業的揮發性大塊金屬,將會對我們產生很大意義。”該公司有機會取得成功嗎?很多太空商業冒險活動均以失敗而告終,然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個例外,它已與美國宇航局簽署合同,將會向國際空間站發射補給船。

DSI在太空採礦業也有競爭對手,去年一家名為行星資源(Planetary Resources)的公司宣布相同計劃,並稱它已經得到Google公司拉裡-佩奇和埃裡克-施密特、小羅斯-佩羅和詹姆斯-卡梅隆的資助。DSI表示,這項活動也已經有了一些投資者,但是它稱,22日宣布的消息有望吸引更多人關注該計劃。

新技術可修剪DNA導入人體細胞:愛滋病或將治愈


人類細胞中的基因組是RNA(核糖核酸)編程的,而來自細菌的Cas9黴可以作為基因組工程的發動機

一種簡便、精確而且廉價的DNA(脫氧核糖核酸)修剪技術將革命性地改變遺傳醫學的面貌。在目前的遺傳疾病治療中,替換缺陷基因的方法極少,而且都十分昂貴和複雜。新的技術能夠將修剪的DNA導入人體細胞,為遺傳疾病甚至是艾滋病的治癒帶來了希望。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珍妮弗‧端娜(Jennifer Doudna)和馬丁‧季聶克(Martin Jinek),以及瑞典分子感染醫學實驗室的艾曼紐‧夏邦傑(Emmanuelle Charpentier)於去年共同發表了研究成果。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的2012年回顧中,該文章被稱為一篇“力作”。

這一評價是基於研究團隊在2012年6月28日發表於《科學》雜誌上的論文作出的。在論文中,研究者描述了一種精確定位並切割細菌DNA的方法。近期發表在《科學快訊》(Science Express,屬《科學》雜誌的網上預先出版和報導服務)上的兩篇新文章指出,這一技術也能夠應用在人體細胞中。珍妮弗‧端娜及其團隊關於人體細胞中實驗成功的研究報告,也將於近日在開放獲取期刊《eLife》上發表。
  
著任何人都能通過這種基因組的編輯和重組,將基因變化導入哺乳動物的細胞,甚至很有可能導入其他真核生物的細胞中。”珍妮弗‧端娜目前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兼化學教授,同時也是哈佛‧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這無疑將是一個重大突破,”哈佛醫學院遺傳學教授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在發表於《科學快訊》的文章中寫道,“將會有許多人開始應用和練習這一技術,因為它更加容易實施,而且比其他技術精簡百倍。”

“從我們收到的反饋來看,這項技術很可能在動物和植物基因組工程研究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同樣擁有職位的珍妮弗‧端娜說,“它很容易進行編碼,而且在未來很可能像聚合黴鏈式反應(PCR)技術一樣成功。”PCR技術是生物學研究和遺傳醫學中的革命性突破,能夠輕鬆地將特定的DNA片段擴增數百萬倍,極大推動了生命科學的發展。

“巡航導彈”

不久之前的兩項進展,鋅指核酸黴(zinc-finger nucleases,ZFNs)和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黴(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都獲得了眾多關注,並一起被《科學》雜誌評為2012年的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科學》雜誌中將這兩種黴稱為“巡航導彈”,因為它們使科學家能定位基因組中的特定部位,並能準確修剪DNA片段。

通過這些技術,研究者可以精確地切割並去除DNA片段,將替換的DNA片段導入細胞,插入到相應的位置。由此,醫生可以將存在缺陷或者變異的基因替換為正常的基因拷貝。一家名為Sangamo Biosciences的臨床生物製藥公司已經開始嘗試。在該公司的研究中,感染艾滋病毒的患者在接受了特定基因的替換之後,顯示出了抗艾滋病的效果。

鋅指核酸黴和TALEN技術都需要合成一種新的基因,用於編碼與所修改DNA新位點對應的蛋白質。相比之下,新技術中所用的蛋白質只需要一個小的RNA分子就能編碼。在《科學快訊》雜誌的文章中,喬治‧丘奇將新技術所用的Cas9黴與TALEN做了比較,在向哺乳動物細胞插入基因的過程中,前者比後者的效率要高5倍。
  
Cas9黴-RNA的復合物比TALEN更容易合成,而且更為小巧,這使它很容易被導入細胞中,甚至可以同時進行數百個基因的剪切。與其他技術相比,該復合物的毒性也更低。“現在談論這種技術(對TALENs和鋅指核酸黴)的勝利還為時過早,”喬治‧丘奇說,“但它看起來很有前景。”
  
基於細菌的免疫系統
  
珍妮弗‧端娜是在研究細菌免疫系統的過程中發現Cas9黴的。在這種黴的幫助下,細菌能夠利用剪切DNA片段的方法對抗病毒。病毒的DNA片段被細菌剪切,並接入自身的DNA中,之後細菌合成相應的RNA片段,用於結合病毒並抑制其活性。
  
數年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地球和行星科學教授吉爾‧班菲爾德(Jill Banfield)將這種病毒防禦機制介紹給了珍妮弗‧端娜。受其啟發,端娜開始專注研究細胞利用RNA的機制。通常情況下,細胞以DNA為模板合成RNA,之後再由RNA合成蛋白質。
  
珍妮弗‧端娜及其團隊發現了黴-RNA復合物切割DNA的細節:Cas9黴與兩個短鏈RNA結合形成複合物,之後通過RNA序列與DNA中的特定區域結合。科學家後來簡化了該系統,只用一個RNA片段就能定位並剪切細菌DNA的特定區域。“與數十年來其他基因工程中所用的技術相比,新技術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只需要一種黴,”端娜說,“這種黴不需要在你想定位的每個位點上都進行改變,你只需要用不同的轉錄RNA對它重新編碼,而這一點很容易設計並實現。”
  
近期的研究顯示,這種細菌防禦系統在人體細胞中也同樣能成功運作。“從模糊的細菌免疫系統到一項極具潛力的技術,這將改變我們研究和操縱哺乳動物細胞,以及其他類型動植物細胞的方式,”珍妮弗‧端娜說,“這代表了基礎科學在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發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任天)

研究稱泰坦星存液態海洋 表面或有大量『浮冰』


在泰坦星上,液態甲烷和乙烷以雨的形式降落,形成巨大的湖泊和海洋,海洋之上漂浮著大量的“浮冰”

在土星的最大衛星——泰坦星(Titan)上,分布著由液態烴(甲烷、乙烷等)形成的湖泊和海洋,其上可能漂浮著大量的烴冰。

研究者表示,泰坦星的液態烴海洋上漂浮著烴冰,使得這顆衛星對天體生物學家來說更富有吸引力。來自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Jonathan Lunine說:“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是,這些湖泊和海洋中是否生存有奇異的地外生命。液態烴海洋之上漂浮著烴冰,為生命的起源創造了條件:在這種固液的交界處能夠發生生命起源所必須的化學反應。”

泰坦星是木星的一顆最大衛星,直徑達5150公裡!它是太陽系之內已知的除地球之外表面擁有穩定液態物質的唯一天體。地球上的天氣循環基於水,然而泰坦星依靠的是烴類物質,液態甲烷和乙烷以雨的形式降落,形成巨大的湖泊和海洋。

研究小組認為,烴冰確實能夠漂浮在由液態烴組成的海洋上,只要溫度恰好低於甲烷的冰點(—183攝氏度)。烴冰中含有約5%的氣體,這與海冰中空氣所佔的比例相同。

這次新發現得益於耗資達32億美元的“卡西尼”任務。美國宇航局、歐空局和意大利空天局於1997年向土星發射了“卡西尼”探測器,並與2004年進入土星軌道,它還將繼續對土星及其眾多衛星進行觀測,至少能服役至2017年。

Monday, January 21, 2013

視頻拍攝月球附近不明飛行物 網友驚呼UFO現身


月球表面神秘飛行物


運行軌跡不規則

無論什麼時候UFO永遠是人們爭論的焦點,近日UFO再次成為熱點,有視頻拍到了月球附近的不明飛行物。

根據外國媒體報道,近日有人觀看月球表面視頻時有了驚奇的發現,一個神秘的物體在飛速移動,此後視頻被轉發到互聯網上便引起熱議,月球出現UFO的呼聲越來越高。

視頻中顯示,一個白色物體自飛速移動,此前在黑暗處他並不明顯,在明亮處它則十分顯眼,且運動速度極快。觀看視頻的丹尼斯-詹森最先發現了這個奇怪現象:“我剛開始認為這僅是個衛星,但隨後我發現它的速度比一般衛星快許多,而且運行軌跡並不穩定,我想或許它是其他東西,UFO的可能性很大。”

隨後網絡中次視頻也引起熱議,網友們大多將其認為是UFO,但目前為止官方還沒有最終的消息。近日UFO事件在美國連發,德克薩斯州的石油工人就爆料,他連續多次在夜晚發現UFO。



Friday, January 18, 2013

歐美聯合打造地球防御網 試圖撞擊危險的小行星


小行星偏轉任務的示意圖,可改變威脅地球的小行星軌道

據國外媒體報道,當巨大的太空岩石向地球飛來時,我們只能盡最後的努力避免撞擊災難的發生,這個電影中的情節很有可能在某一天成為現實,但我們的空間機構該如何才可以保持小行星防御系統的正常運轉呢,來自歐洲空間局的科學家正在指導由美歐研究人員組建的聯合小行星軌道偏移任務的發展。科學家正通過陸基和空基平台對空間高速碰撞進行研究,涉及到人造物體和宇宙天體的對撞模型。

在本項計劃中,歐洲空間局將對今後的研究(小行星撞擊地球和偏轉任務)進行指導,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小組希望可以發射兩個小型航天器以攔截小行星。第一系列的探測器被命名為小行星重定向測試探測器,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設計,科學家認為兩艘探測器組成的星座可以應對兩顆體積較小的小行星,碰撞後使之偏移軌道。與此同時,歐洲空間局的小行星影響監視探測器將對小型天體進行詳細的調查,探測時間為撞擊前和撞擊後。

歐洲空間局的探測器可圍繞小行星運行,撞擊航天器將偏轉小行星的軌道,部署在空間和地面的觀測平台將對整個過程進行監視。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安迪·程介紹:“該任務的優點是航天器構造可以較為簡單,並完成單獨調查。”安迪·程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和偏轉任務美方的負責人,歐空局也可以單獨進行探測工作。但是,最終雙方的探測結果可以匯總,探測的信息量將大大提高,並幫助科學家驗證各種理論,比如建立新的撞擊模型。

多維空間旅行真實狀況:與科幻電影情節相差甚遠


《星球大戰》中,“千年隼”號飛船看到的多維空間,新研究表明,人們在飛船內只能看到一個光盤。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中,“千年隼”號超光速宇宙飛船能夠自由地穿梭在星際之間,呈現多維空間的畫面。但是,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現實中,我們不可能像在電影中那樣在飛船中看到來自恆星的光。相反,我們會看到一個光盤。

在《星球大戰》中,配備了超光速推進裝置的飛船能夠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當飛船在星際之間穿梭時,主人公的眼前出現了天空中的每一顆恆星似乎在拉伸的景象。研究人員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飛船裡的人只能看到亮光的中心盤。研究人員萊利•康納斯說:“如果‘千年隼’存在,並且真的可以飛行地那麼快,飛船裡的人必須戴太陽鏡。最重要的是,飛船裡的乘客需要配備可防止受到有害的X射線輻射危害的裝置。”

由於受到多普勒效應的影響,飛船內的人不可能看到恆星。“多普勒藍移(Doppler blue shift)”是一種由電磁輻射引起的的現象。這種效應意味著電磁輻射的波長會被縮短。從‘千年隼’乘客的角度來看,來自恆星的光的波長會變短,從可見光譜“轉移”到X射線范圍。隨著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轉移到可見光譜,他們只會看到一個明亮的光線的中心盤。

越南發現新種蜥蜴 頭部呈亮麗藍色吸引雌雄


即使在越南的熱帶雨林深處,這種色彩豐富的蜥蜴也遠遠就能看到

科學家近日確認了一個生活在越南的新種蜥蜴,其頭部呈亮麗的藍色。在之前的研究中,該物種被誤認為是另一物種。這種蜥蜴學名為Calotes bachae,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另一種生活於緬甸和泰國的藍蜥蜴。通過遺傳分析方法,以及對體型和鱗片特徵的重新鑒定,最終科學家確認這是一個新的物種。相關研究發表在今年一月期的國際動物學期刊《動物分類學》(Zootaxa)上。

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蒂莫·哈特曼(Timo Hartmann)說,若是第一次見到這種蜥蜴,你很容易把它和另一種頭部呈藍色的蜥蜴(學名Calotes mystaceus)混同起來。在此之前,科學家還沒有近距離觀察過這種蜥蜴。

在繁殖季節,雄性蜥蜴 ﹣體長能達到28厘米 ﹣的體色會變得特別鮮艷,色彩豐富,從鋯藍色到碧綠色。這種體色有助於吸引雌性蜥蜴,並威懾其他雄性。雖然在白天蜥蜴的體色十分讓人驚嘆,但到了夜晚它就變成了深棕色,“鮮艷的色彩完全沒有了”蒂莫·哈特曼說道。他目前是德國科尼格博物館 (Museum Koenig)兩棲爬行動物部的博士生。

該蜥蜴生活的地點包括越南吉仙國家公園的開闊區域,以及Bu Gia Map國家公園的熱帶密林。出乎意料的是,在胡志明市市中心的一些公園裡也有分布。此次發現,是吉仙國家公園兩棲爬行動物調查的一部分,項目中所用到的Calotes mystaceus標本與俄羅斯科學家分享使用,後者正在搜集越南所有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遺傳信息,以建立DNA條碼數據庫。

不同的基因,不同的標記

通過分析基因條形碼,科學家對特殊的基因標記進行了比對,結果發現這兩種外形相似的蜥蜴具有相當數量的遺傳差異。研究合著者,來自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動物學系的尼克·A·波亞爾科夫(Nick A. Poyarkov)說,這一發現出乎意料,但並不罕見。“在許多例子中,兩種不同的青蛙或蜥蜴物種在外形上可能非常相似,但在基因上卻有著根本性的遺傳差異。”他補充道。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兩種蜥蜴的外形上也存在著肉眼可見的分化。Calotes bachae的背部具有淺褐色的斑點,其面部擁有一道黃色的胡鬚狀的標記。相比之下,Calotes mystaceus背部的斑點為深褐色,胡鬚狀標記為白色。哈特曼稱,在交配季節這種顏色的差異尤其明顯。

哈特曼認為,這一發現為許多還未鑒定的蜥蜴物種提供了借鑒。他說:“我敢肯定,在整個東南亞還有許多新的蜥蜴物種等待我們去發現。”

Thursday, January 17, 2013

荷蘭NGO擬2023年建火星居民區 2013年招宇航員



近日,美國《連線》報道,荷蘭非營利組織Mars One打算2023年在火星建立居民區。打算2013年上半年開始招募宇航員。

任何滿足條件的地球人都可申請。但是很明顯,這可不是誰都能乾的。現在,Mars One發布了他們的招募標準。其他的道德材能先不說,候選宇航員必須『有很強的目的性,建立和維持一個健康人際關係的意願、自省力和信任他們的能力』。他們還必須彈性十足、適應性強、有好奇心、極具創造力和足智多謀。而且年齡最低18歲(目前無年齡上限的要求)。

宇航員的甄選將於2013年上半年進行。Mars One的專家還有一家『全球電視節目』的觀眾 - 認為獎品設置為在這個乾燥、堆滿灰塵的星球走一遭的電視真人秀節目 - 將可以為火星殖民地選拔出適合的宇航員。最終入選的宇航員將會每四人編為一組。至少6個小組應該在2022年9月準備出發。但是當時候只會有一組人員先登上這個紅色星球,那個小組的誕生將以民主的方式決定。

『到時全體地球人將投票決定哪個四人組會最先成為火星大使,』Mars One的網站說道。其他的小組會隔兩年被發送到火星一次。

宇航員在被送入火星之前會接受至少8年的訓練,包括模擬飛行訓練、在專用高速移動環境中的練習、電子課程、設備修理以及基本和關鍵的醫療護理。在2016年Mars One公司將開始用火箭向火星運送物資,包括備用配件、兩部探測器和可以在人類到達之間組裝成生活基地的居住單元。

火星500計劃測試報告:宇航員出現睡眠不良問題


參加火星計劃的6名宇航員


宇航員模擬登陸火星


宇航員在模擬空間站內活動

人類為了登陸火星做著相當大的努力,宇航員們也在為將來的登陸做好充分的準備,2010年六名宇航員位於莫斯科的模擬空間站內生活,而他們這個實驗一呆就是500餘天,這項任務也被賦予了響亮的名字 - 火星500計劃,去年6月來自不同國家的6名宇航員完成了500多天的火星模擬任務,此後研究人員開始評估旅途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影響。

近日研究人員公布了測試結果,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發現宇航員隨著任務進展而出現睡眠不良、久坐不動等癥狀。

根據介紹報告指,進行測試的宇航員手上都佩戴了設備,以測量他們的運動情況和所接觸的光線強度。利用這些數據,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時間推移宇航員不但變得越來越不活躍,而且睡眠時間增長他們的睡眠質量反而下降,繼而打亂生物時鍾。研究人員大衛在接受採訪時還表示最大問題是他們在運動方面變得越來越不積極,這在微重力狀態下會造成骨骼和肌肉,尤其會對心血管肌肉造成負面影響,這就難以完成繁重的太空任務。

另外研究認為解決方法在於照明。他們認為只要將照明系統的顏色和亮度按照時間推移而變化,就會對宇航員的生理周期產生積極影響。

火星500

“火星500”試驗是由俄羅斯組織、多國參與的大型試驗項目。包括中國志願者王躍在內的6名志願者在地面密閉試驗艙內模擬火星往返飛行。“火星500”試驗開始於2010年6月3日,2011年2月14日抵達“火星”。試驗共分三個階段:250天從地球飛往火星的虛擬飛行,30天火星地表停留,240天返程,總共持續520天。

解析土衛六神秘巨型湖泊 或存奇異生命形式


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上巨大的碳氫化合物“冰山”湖可形成奇異生命形式


土衛六從土星前方經過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稱,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上巨大的碳氫化合物“冰山”湖可形成奇異生命形式。美國宇航局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最新理論或許還能解釋來自這顆衛星上的巨大湖泊和海洋的奇怪讀數。

這項研究的聯合論文作者、康奈爾大學的喬納森-盧寧說:“有關這些湖泊和海洋,最令人好奇的一個問題是,是否它們擁有奇異的生命形式。”土衛六是我們太陽系裡除地球以外的唯一一個地表永久擁有液態水的天體。然而,我們地球上的降水和蒸發循環涉及到的是水,而土衛六的這種循環涉及到的卻是碳氫化合物,例如乙烷和甲烷。乙烷和甲烷是有機分子,科學家認為,它們能夠成為促使生命誕生的更複雜的化學作用的組成成分。

負責“卡西尼”號的科學家推測,土衛六湖泊大概沒有浮冰,這是因為固體甲烷的密度比液體甲烷大,因此它們應該會下沈。但是今天公布的最新模型認為,湖泊和大氣之間的互動導致這顆衛星上形成不同混合成分、氮氣囊和氣溫變化。科學家發現,如果氣溫下降到甲烷的凝固點以下,即零下297華氏度(零下182.78攝氏度)以下,結果冬天形成的冰將會漂浮在土衛六上甲烷和乙烷豐富的湖泊及海洋裡。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康奈爾加拿大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NSERC)學者詹森-霍夫加特恩說:“現在我們清楚,當氣溫變得更低時,土衛六上就有可能形成甲烷和乙烷豐富的冰,它們凍結成薄薄的冰層,就像北極海冰在冬季出現的情況。如果將來我們決定探索土衛六,我們必須把這些情況考慮在內。”

新研究稱:宇宙中近一半類日恆星擁有類地行星


宇宙中近一半類日恆星擁有類地行星

據國外媒體報道,新的預估顯示,約有50%的類日恆星擁有類似地球的行星,並且其表面很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

該結果表明,大多數類日恆星在某種程度上擁有行星系統。來自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弗朗索瓦-弗萊辛稱:“如果隨機地飛往一顆恆星,很可能它就包含行星。”

據了解,該發現採用美國宇航局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觀測數據所得。

現在,凡是想象宇宙中充滿生命景象的人均受到此研究結果的鼓舞。先前的分析表明,數十億顆類地行星可能和人類共處一個星系中,而最近,又有研究團隊宣佈已發現15顆可能適宜居住的系外行星。

但研究人員也警告稱,他們發現的許多世界並不適合居住。系外行星比地球大出2至3倍,尺寸幾乎接近海王星或天王星,並且可能有一個岩石核,被厚重的氫和氦所組成的大氣層包圍。這些行星大致可被歸為宇宙中的類地行星,但並沒有能產生活體有機物的環境。

另外,約17%的恆星擁有的類地行星不處於正確的位置。這些行星圍繞其恆星運轉的距離比水星圍繞太陽運轉的距離還要近,這會導致這些行星表面過熱,而不適合居住。但如果大部分物質是岩石和硅酸鹽,並且處於正確位置,這些比地球大的行星表面就有可能包含生命。

NASA與民營廠合作 開發充氣太空艙



(路透拉斯維加斯16日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將運送充氣式太空艙至國際太空站(ISS),測試它在軌道的性能,開啟未來商業租賃太空前哨站和充當NASA太空人住所的可能性。

畢格羅可充氣式活動模組(BEAM)將會是民營畢格羅航太公司(Bigelow Aerospace)開發並升空的第3個軌道太空艙原型。

任務負責人高德(Mike Gold)說,充氣太空艙長4公尺、寬3.2公尺,預計在2015年中旬搭乘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飛龍太空船進入太空。

他說:「這將會是史上首個人類可居住的可充氣式模組。」

若這次測試飛行成功,將有利畢格羅的駐人軌道前哨站計畫,公司打算出租前哨站給研究組織或想在軌道上度假的有錢人。中央社(翻譯)

http://hk.news.yahoo.com/nasa與民營廠合作-開發充氣太空艙-053500892.html

Monday, January 14, 2013

NASA也拍到 國際太空站外出現幽浮!


在地球上空的國際太空站外,被拍到出現數個形狀不一的不明飛行物體。(圖/取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從2012結束進入2013年,又有多宗不明飛行物體的目擊報告。不過大多不怎麼讓人興奮。然而,有一宗在地球之外發生的幽浮事件,卻引起熱烈討論。

一支上傳到YouTube的影片顯示,NASA的攝影機日前拍到、在地球上空數百英哩外的國際太空站外,出現數個形狀不一的不明飛行物體。它們之中有些移動的速度非常緩慢,但有些則迅速飆向太空深處。

這究竟是真有外星人造訪國際太空站, 或只是國際太空站窗戶的反光?還是彗星掠過?目前尚無法確定。

去年耶誕節時, 一名YouTube用戶Streetcap1曾錄得一個銀色的物體,慢慢的沿著地球的弧度移動。

專研太空梭的NASA前太空工程師歐柏格(James Oberg)說:「自從人類展開第一次太空飛行後, 從飛行器產生的『頭皮屑』(物質殘骸)就一直在太空飄浮著。有時候很難分辨得出犯它們是是幽浮還是什麼。」





http://m.ettoday.net/news/20130114/152289.htm

Saturday, January 12, 2013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類星體群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類星體群

(路透洛杉磯11日電)英國天文學家發現一群類星體,是宇宙中已知最大類星體群,大到若以光速在宇宙旅行,必須費時40億光年才能穿越這個類星體群。

學者說,這個類星體群規模之大,挑戰了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宇宙論原則。愛因斯坦假設,宇宙從任何一個視角看上去都是相同的。

期刊「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NRAS)及皇家天文學會官網,今天發表英國中蘭開夏郡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學者的這項發現。

類星體據信是宇宙最明亮的物體,它們的光來自宇宙形成初期的銀河核心,在數十億光年外也能看見。

皇家天文學會說:「我們自1982年就知道類星體容易群聚,形成規模大到令人驚訝的集團或『結構』、形成大型類星體群。」

新發現的大型類星體群範圍為500百萬秒差距。1百萬秒差距(megaparsec)等於330萬光年。

皇家天文學會說,這個瘦長類星體群最長的地方可達1200百萬秒差距,即40億光年。

這比從地球所在的銀河系與最近的仙女座星系(Andromeda)之間的距離,還要長1600倍。中央社(翻譯)

http://hk.news.yahoo.com/%E5%A4%A9%E6%96%87%E5%AD%B8%E5%AE%B6%E7%99%BC%E7%8F%BE%E8%B6%85%E5%A4%A7%E9%A1%9E%E6%98%9F%E9%AB%94%E7%BE%A4-024900209.html#photoslightboxdarla=http%3A%2F%2Fhk.news.yahoo.com%2F%25E5%25A4%25A9%25E6%2596%2587%25E5%25AD%25B8%25E5%25AE%25B6%25E7%2599%25BC%25E7%258F%25BE%25E8%25B6%2585%25E5%25A4%25A7%25E9%25A1%259E%25E6%2598%259F%25E9%25AB%2594%25E7%25BE%25A4-024900209.html

Friday, January 11, 2013

神秘『殭屍星球』復生 無序運動或引宇宙災難


無序的運動軌跡


科學家發現殭屍星球復活


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殭屍”行星,它正環繞在索倫之眼恆星系統中。

根據外國媒體報道,近日美航天局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感測到一個神秘星球,與其他有序運動的行星不同,它的行徑十分危險。其實早在2008年科學家就發現了這顆神秘球星,但由於當時判定它為一顆“殭屍”行星,並未引起人們重視。

而2012年科學家再次觀測是驚奇發現它竟然重生,美加州大學伯利克分校的保羅-卡拉斯表示:“我們都被它驚住了,這應該是一顆死去的星球,我們此前分析過它的運動軌跡,認為它已經失去了引力,將逐漸進入塵埃帶。”

不過雖然其恢復“生命”,但它將面臨更大的災難,目前“殭屍星球”正在索倫之眼的恆星系統中無規則運動,這很容易引發碰撞,科學家也分析,如果碰撞將是災難性的事件,必有一顆球星因此而遭遇不幸。

索倫之眼

索倫之眼,Eye of Sauron,在所有正孕育黑洞的星系之中,NGC 4151是距離地球最近的目標之一,如果你看過這個星系的照片,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天文學家們把它稱作“索倫之眼”,這個距離地球4300萬光年的星系核心區域,看上去正會給你這種恐怖的感覺。


守候世界上最漫長實驗:持續86年仍未完結


約翰·梅因斯通


如果說“時間就是金錢”,那這個位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玻璃漏斗無疑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實驗裝置。


86年前,一位名叫托馬斯·帕內爾的物理學家為了向學生們證明“瀝青是液體而不是固體”,設計了這個實驗。他將瀝青加熱,倒入一個封口的玻璃漏斗。等到瀝青完全凝固之後,他將漏斗的下端切開,開始記錄每一滴瀝青滴落的時間。

如果補充一些數據,這個實驗也許就不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為了等待瀝青完全凝固,帕內爾花費了3年時間;而到第一滴瀝青滴落,他又耗費了8年。事實上,直到60歲去世那年,他只等到了3滴滴落的瀝青。

隨後接管實驗的另一位物理學家約翰·梅因斯通,用50多年的時間,也只迎來了5滴滴落的瀝青。儘管,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5滴“來之不易”的瀝青,全部被他郁悶地錯過了。

這個持續了86年的實驗,已經被評為“世界上最長的實驗室實驗”,不過,在梅因斯通看來,實驗還遠遠沒到完結的時候。這個78歲的老人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要等到試驗完成,至少還需要100年。”

從實驗開始到現在的86年,還沒有人真正看到過瀝青滴落的時刻

盯著瀝青實驗裝置的人們,很容易產生時間靜止的錯覺。那些堅硬的、可以用鎚輕易敲碎的瀝青,以匪夷所思的緩慢速度流過短短的漏斗柄——通常情況下,這段不到10厘米的路程,耗費的時間要超過10年。

一些昆士蘭大學的校友領著兒女、孫子重回學校的時候,常常會感慨實驗裝置“和幾十年前沒什麼變化”;而那些通過網絡攝影觀看實驗的人們,也常常會發現,相隔幾個月的畫面,幾乎看不出任何不同,很多人甚至因此懷疑自己網絡故障,看到的只是一張靜止的圖片。

最後,梅因斯通不得不在實驗裝置旁擺上了一塊綠色的鐘,讓觀察者有一種“時間確實在流逝”的感覺。

來自全世界的人們都在關注這個持續了86年的實驗。在實驗裝置所在的帕內爾講堂,每天都有前去參觀瀝青實驗的遊客。還有更多人在網絡上關注實驗的同步直播。梅因斯通說,有一次,雷雨導致實驗室停電,結果他的郵箱馬上塞滿了提醒郵件。它們來自世界的各個角落,其中還有幾封來自中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看到瀝青滴落的瞬間。”梅因斯通說,“事實上,從實驗開始到現在的80多年,還沒有人真正看到過這一時刻。”

過去幾十年,梅因斯通經歷了5滴瀝青的滴落,卻因為種種原因,總是和這個瞬間擦肩而過。

最接近的一次發生在1979年,當時,那個像淚滴一樣的瀝青滴,和漏斗的連接處已經變成了一根細絲。梅因斯通觀察了一會兒,覺得要等到它滴下來,至少還要一天時間。結果,等他第二天來到實驗室,第5滴瀝青已經掉進了燒杯裡。

梅因斯通為此懊惱了很長時間,他堅持,自己和那個瞬間只差了5分鍾。

從1961年接手這個實驗之後,梅因斯通已經幾次重演了這樣擦肩而過的遺憾。1962年,當實驗的第4滴瀝青搖搖欲墜的時候,當時只有27歲的梅因斯通剛剛結婚,並且和妻子一起出門度了一個短暫的蜜月。

結果,等他從蜜月回來,嶄新的瀝青滴已經穩穩地落在了燒杯底上。

在1988年的第7滴瀝青再次被錯過之後,梅因斯通決定借助科技的力量。他在實驗裝置旁邊擺上了一個攝影機,24小時監控實驗進展。

2000年11月,當第8滴瀝青即將滴落的時候,梅因斯通心安理得地去了倫敦。他說,自己當時覺得“毫無壓力”:“畢竟還有一個攝影機在盯著它嘛!”

結果,當瀝青真的掉落的時候,梅因斯通收到了兩封讓他悲喜交集的郵件。第一封的內容很簡單:“瀝青掉下來了!”而第二封的內容是:“儲存設備出現了故障,攝像頭拍攝的滴落畫面沒有保存下來。”

直到今天,梅因斯通還能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有多失望。他回到澳大利亞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升級監控系統,並且在實驗設備的周圍擺上了3個獨立的攝影機。

如今,就像每一個負責任的科學家一樣,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物理系教授梅因斯通每天都在嚴密監控自己的實驗裝置。無論是工作日還是周末,他都要堅持每天觀測實驗數據,實驗室的技術人員也會每天向他匯報實驗進展。當然,他也會在想起來的時候隨時查看網絡攝影機的畫面。

13年的等待之後,他生怕自己再錯過第9滴掉落的瀝青。梅因斯通說:“它可能會在今年掉下來,但誰知道呢。它有自己的‘主意’,你能從裡面讀出點哲學意味。”

感謝實驗室的保管員沒有直接扔掉這些“奇怪的垃圾”

如同很多同齡的老人一樣,這個已經86歲的實驗裝置,經歷過如今舉世關注的輝煌,也經歷過漫長的失意年代。

1961年,當梅因斯通第一次看到這個實驗裝置的時候,他剛剛從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來到澳大利亞布魯斯班市的昆士蘭大學。當時,一個同事無意間告訴他,物理學系的碗櫃裡放著一個“奇怪的東西”。

梅因斯通隨後看到了這個由漏斗、燒杯和瀝青組成的奇怪裝置,並且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我想到,過去34年的時間,實驗只向前邁進了一點點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它在未來會有了不起的發展潛力。”

不過,學校裡的其他人似乎並不認同這一點。梅因斯通曾試圖說服物理系主任,希望向學生們公開展示這個實驗,但他很快得到了拒絕的回覆:“這裡根本沒人想看到它。”

那個時候,創立實驗的帕內爾教授早已去世。學校裡的很多人都在嘲笑這個古怪的實驗,還有人認為它應該被直接扔掉。事實上,在梅因斯通發現實驗裝置之後,很長時間裡,它一直安靜地被放在物理學系一個塵土飛揚的角落裡。

甚至連梅因斯通自己都已經忘掉很多細節了。他在回復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郵件中寫道:“我已經不太確定到底是什麼時候把這個實驗公開展出的,我想,大概是1979年吧。”

那一年,梅因斯通負責昆士蘭大學開放日的佈展工作,曾經被嘲笑的瀝青實驗成了面向整個昆士蘭州民眾的展覽項目之一。結果,在展覽上,實驗引起了廣泛關注,如今,它甚至變成了昆士蘭大學的一個著名景點。

梅因斯通說,直到現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專程前來,看看實驗的進展。

甚至,2005年,梅因斯通因為這個漫長的實驗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那一年10月,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院,面對台下1200名觀眾,一群“真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向他頒發了獲獎證書。同樣獲得證書的,還有已經去世多年的實驗創立者,托馬斯·帕內爾教授。

梅因斯通在接受採訪中真摯地感謝帕內爾,儘管他們從未相識。他說:“已故的托馬斯·帕內爾教授留給我們一份如此寶貴的遺產,它幽默搞笑,同時也讓人們有興趣了解瀝青這個‘複雜烴類混合物’的樣態和行為。”

他也同時感激那些實驗室的管理員們:“我真的非常感謝他們當年沒有隨手扔掉碗櫃裡那些‘奇怪的垃圾’。”

自然界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的不可預測

在“最長的實驗”變得著名之後,梅因斯通在很多場合都會被要求回答同一個問題:“你覺得第9滴瀝青會在什麼時候掉下來?”

而他每次的回答也完全一致:“我真的不知道。”

這位物理學家解釋說,瀝青的掉落時間取決於在當地平均室溫的環境下,瀝青表面的粘度系數。他同時聲稱,這個持續80餘年的實驗並不能簡單地說明“瀝青是液體而非固體”。更準確的說法是,瀝青是一種相態複雜的混合物。

對於實驗的未來,梅因斯通預測說,隨著漏斗裡剩餘的瀝青越來越少,瀝青滴落的速度也會越來越緩慢。他頂著一頭雪白的頭發說:“整個實驗全部結束,至少還需要100年。”

他甚至已經為自己選好了監護實驗裝置的“接班人”:那是一位昆士蘭大學物理學院的教授,同時也是梅因斯通從前的學生。至於實驗裝置的所有權,梅因斯通堅持,應當屬於帕內爾教授的後人。他說:“我覺得帕內爾家族應該把這個裝置作為他們的‘傳家寶’。”

必須承認,在86年的堅持之後,這個當年看起來簡單而古怪的實驗裝置已經有了點“見證歷史”的意味。1927年,當實驗裝置設計完成的時候,人類剛剛發明了電視,並且發射昇空了第一枚火箭。1938年第一滴瀝青掉落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正一觸即發。

而現在,二戰的硝煙早已散去,人類的現代生活已經天翻地覆,而整個實驗裝置還靜靜地立在那裡,醞釀著第9滴下落的瀝青。

從監控錄像的畫面來看,這滴讓人們等待了12年的瀝青,已經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淚滴形”,仿佛隨時都會跌落到燒杯裡。

梅因斯通喜歡用富有哲理的言辭來評價這個實驗。他說:“自然界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的不可預測,這也是我們生活的調味品。”

他期待著,當新一滴瀝青最終掉落的時候,學校的其他科學家們能和他一起,補上一個錯過了8次的慶祝活動。他用盡可能美麗的語言去形容這個“卓越成就”:“粘稠的瀝青沿著漏斗狹窄的玻璃管道,形成一個美麗的形狀,最後盡責地躍入燒杯。”

不過,不管人類如何慶祝,那個持續了86年的瀝青實驗,還會安靜地繼續下去。當人們為每一滴掉落的瀝青而期待、失落的時候,那些相隔幾十年的瀝青滴,早已在燒杯底部慢慢融合,看不出一點差別。

吸血殭屍教堂 山泥傾瀉 波及墓地 骸骨如雨下



驚慄小說《吸血殭屍》(Dracula)家傳戶曉,英國北約克郡小鎮惠特比(Whitby)聖瑪利教堂(St. Mary's Church),是故事創作靈感來源。但這座「吸血殭屍教堂」依懸崖而建,上月一場山泥傾瀉,波及旁邊有數百年歷史的墓地,有骸骨出土,隨山泥傾瀉到崖下民居。「骸骨雨」襲來,嚇得一些居民慌忙搬走,如躲避吸血殭屍那般退避三舍。



愛爾蘭小說家斯托克(Bram Stocker)1890年到惠特比遊覽,從聖瑪利教堂和墳場取得靈感,創作出《吸血殭屍》這個不朽故事,聖瑪利教堂也從此成為後世眼中的「吸血殭屍教堂」,吸引不少吸血殭屍迷前往朝聖。

民居後園發現人骨

這小說中吸血殭屍出沒的地方,近日真的出現恐怖事件。當地去年11月連日傾盆大雨,令教堂所處的懸崖泥土鬆脫,加上教堂地下去水管漏水和倒塌,最終上月出現山泥傾瀉,連帶教堂旁的墓地也有骸骨破土而出,如雨下到懸崖下的民居。

在崖下經營熏魚生意的56歲男子布朗,就在店舖後園發現數件人骨。「山泥塌下後,我走出去看看,發現幾件人骨。這些骸骨都不知埋在地下多少年了,全都變軟和發黃。我認出一截盆骨、兩片頭顱骨,還有一大條相信是腿骨的骨頭。」

他說:「撿起這些骸骨時頗傷感,當年埋葬死者的人必然以為這是長眠地。」他自己的祖先自1800年代起死後都埋在這墳地,他不排除如雨灑下來的骸骨可能屬於自己已故親人的。

但骸骨誰屬已不能考究,因為墓地裏很多墓碑在數百年間都曾被移動過。聖瑪利教堂的牧師史密斯(David Smith)說:「這墳場已關閉了超過一個世紀,所以即使有墓穴外露,內裏都只有骸骨。我們將重新埋葬。」

憂整個懸崖塌下來

由於懸崖泥土已鬆脫,崖下居民都擔心懸崖早晚會整個塌下來。布朗說:「《吸血殭屍》的故事很精采,現實世界裏,我們也嚇得徹夜無眠。我們不時都見到崖上的東西移位,只要再下一場大雨,整個懸崖就會塌下,有居民已搬走。我很擔心懸崖塌下。」塌下來,災難性可能不止於吸血殭屍吸人血。

惠伯特所屬的斯卡伯勒市鎮議會發言人說:「那懸崖不是議會管理範圍,那是私人土地,對當地生命財產也沒即時危險。」議會已去信教堂,要求教堂方面履行地主責任。史密斯牧師則指,穩定懸崖的工程已展開,「我們已聘請了土木工程師解決問題,嘗試找出漏水來源,再進行工程令懸崖更穩固」。

英國《每日郵報》/美國《紐約每日新聞》

吸血殭屍十知

1)《吸血殭屍》小說原作者斯托克原想將著作命名為《不死人》(Undead)

2)歷來和吸血殭屍相關的小說超過1,000本,電影則約200部

3)吸血殭屍相信是繼福爾摩斯之後,在電視或電影出現得最多的角色

4)在小說中吸血殭屍是有白色八字鬚的老人,和電影常見形象不同

5)有人猜測斯托克的原著中的吸血殭屍,可能是同性戀者

6)《吸血殭屍》的創作源頭,可能來自斯托克兒時從母親口中聽到的超自然故事

7)斯托克有一次到約克郡海岸小鎮惠特比度假時,找到創作《吸血殭屍》的靈感

8)名導演哥普拉在92年所拍的小說改編電影《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票房報捷

9)斯托克的曾姪孫戴克(Dacre Stoker)曾出版一本《吸血殭屍》續集,評論毀譽參半

10)斯托克曾經寫過一部短篇《吸血殭屍的客人》,在他死後才出版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111/18130468

Tuesday, January 8, 2013

(UFO揭秘系列) 不為人知的南極UFO戰爭



神秘黑客宣戰 日警解謎鬥智 仿怪人二十面相 揭警方逼無辜者「招供」


警方根據黑客線索,在神奈川縣旅遊景點江之島,找出一隻戴上頸圈的流浪貓。


居民稱,這隻流浪貓上周四仍未見有頸圈,估計周五傍晚左右才被戴上。


警員取下附有Micro SD記憶卡的貓頸圈作為證物。


【明報專訊】日本神秘黑客向警方宣戰,利用病毒遙距操控電腦,四處發出「犯罪預告」電郵,恍如偵探小說橋段,令警方疲於奔命,更鬧出無辜者疑遭逼供認罪的醜聞。今年新年過後,黑客再向傳媒發出「賀年」電郵,指解開謎題後可獲得藏有病毒的記憶體作破案線索。最終警方昨在神奈川縣一隻流浪貓的頸圈上,尋獲一張SD記憶卡,正循線索展開追查。

至今仍逍遙法外的黑客於去年6月出現。他利用病毒操控他人的電腦,先在橫濱及大阪等地的官方網站貼文,聲稱「會在夏天前攻擊當地小學,殺死所有小孩」,並在隨後數月到處傳送類似電郵,連皇孫悠仁所就讀的幼稚園亦受威脅。去年11月,黑客更曾發出預告,聲言要在橫濱自殺,並附上自殺地點照片。黑客的行事,模仿了日本推理小說角色「怪人二十面相」預告犯罪的做法。惟迄今黑客所有犯罪預告皆沒成真。

流浪貓頸留SD卡

警方經調查後,曾先後逮捕4名疑犯,其中一名19歲學生和一名28歲無業男子都在接受檢方盤問時「認罪」,並「供出」犯罪預告時使用化名「鬼殺鎗藏」的意思。惟去年10月,黑客向律師及媒體發出電郵,聲言「我才是真正犯人」,並主動說明如何利用病毒遙距操控無辜者的電腦。他聲稱行動目的是暴露警察和檢察官的醜態,並質問「為何無罪的人會認罪?他們承受了怎麼的壓力而『招供』?過去還有多少非法的有罪判決起訴?」事後警方向無辜認罪者致歉,但堅稱並無引導作供。

今年元旦,黑客再下「戰書」,向《產經新聞》等多家媒體發「賀年」電郵,聲稱「這是一個新遊戲」,若能解答5個問題並破解電郵附檔中的拼圖,便可獲得病毒和其他資料,又稱「這是媒體搶得獨家報道的大好機會」。警方解讀電郵後,估計藏有病毒的USB記憶體可能埋在位於東京與埼玉縣交界的雲取山山頂,並派大批警員搜索,但沒發現。

向媒體發戰書附拼圖

及至周日,媒體再接獲黑客發出題為「新春謎題∼延長戰∼」的電郵。警方根據內容指示,前往神奈川縣旅遊景點江之島,找出一隻戴上頸圈的流浪貓,並找到用膠紙貼在頸圈上的Micro SD記憶卡。當地居民稱,貓兒上周四仍未見有頸圈,但周五傍晚左右卻已戴上。警方正翻查當地閉路電視錄影,並分析記憶卡上的指模及當中數據,盼尋得疑犯資料。科網專家指出,黑客在最新電郵中提出的謎題,涉及不少知名遊戲軟件,例如周日的電郵,便引用了2001年推出的PS2遊戲《Final Fantasy X》當中的虛構語言,作為解謎暗號。專家估計,疑犯熟悉十數年前的軟件,可能是25歲以上的中年人。

綜合報道

http://hk.news.yahoo.com/%E7%A5%9E%E7%A7%98%E9%BB%91%E5%AE%A2%E5%AE%A3%E6%88%B0-%E6%97%A5%E8%AD%A6%E8%A7%A3%E8%AC%8E%E9%AC%A5%E6%99%BA-%E4%BB%BF%E6%80%AA%E4%BA%BA%E4%BA%8C%E5%8D%81%E9%9D%A2%E7%9B%B8-%E6%8F%AD%E8%AD%A6%E6%96%B9%E9%80%BC%E7%84%A1%E8%BE%9C%E8%80%85-%E6%8B%9B%E4%BE%9B-210821589.html

Monday, January 7, 2013

PayPal創辦人擬建火星綠洲



網上交易付款平台PayPal創辦人、美國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有一個驚人的火星計劃──建立能容納80,000人的「火星綠洲」(Mars Oasis),讓素食者移居,透過溫室種植自給自足。

41歲的馬斯克積極推動民營太空探索,旗下太空科技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曾為美國太空總署運載物資上國際太空站,10年來一直構思火星綠洲計劃。

計劃起初只送10人到火星,興建溫室種植農作物,最終建成一個80,000人的火星城市。馬斯克認為80,000「火星人」已夠數。他稱每載一人上火星需288.6萬港元,但承認火星住人有難度,就是對抗太空輻射。

英國《泰晤士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108/18126811

「破壞神」行星 2036或撞地球







【明報專訊】美國太空總署正密切監視一顆巨型近地小行星99942「阿波菲斯」(Apophis),專家稱它有可能於2036年4月13日衝擊地球,造成比廣島原爆強2.5萬倍的破壞力。

這顆以代表破壞及黑暗的神祇阿波菲斯命名的小行星寬約270米,2004年首次發現,本周三將於地球1450萬公里外掠過。科學家曾預測,「阿波菲斯」在2029年與地球相撞機率達2.7%,雖然觀察後此機率大幅調低,但太空總署專家指它仍有25萬分之一機率在2036年4月13日撞向地球,釋出能量比廣島原爆的威力高2.5萬倍。

威力強廣島原爆2.5萬倍

專家稱,「阿波菲斯」圍繞太陽運轉時,會否因陽光照射位置不同產生的溫度變化,引起「雅科夫斯基效應」(Yarkovsky effect)而加速,成為其未來動向的不明因素。總署的太空雷達及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沃天文台將對「阿波菲斯」掃描,盼利用其最新距離及速度數據,更準確地計算出它的運行軌道,預測其未來動向,以重新評估其撞擊地球的風險。

http://hk.news.yahoo.com/破壞神-行星-2036或撞地球-212025048.html

Saturday, January 5, 2013

好奇號照片惹熱議 火星荒土開花?





火星荒蕪的紅土地,竟也會開出鮮花嗎?美國火星探測車「好奇號」(Curiosity)一幅照片,引起太空迷網上熱議。

這幅照片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上月發放,相中火星地表上有一小團珍珠色異物,看似花瓣從石中冒出。有網民指那是盛放花朵的雌蕊,也有網民指「火星花」其實是石英。去年10 月也有類似照片令網民起哄,但最後證實只是從「好奇號」掉下的一片塑膠碎片。太空總署發言人韋伯斯特回應傳媒查詢,答得耐人尋味,指這次不是碎片,異物「看來是石頭的一部份」。他又指網民形容這是「火星花」不一定錯,但說「我認為所謂『花』是形容這物件的形狀,不代表火星上真的有花。」

美國《紐約每日新聞》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106/18124647

花3萬美元可獲永生? 俄人體冷凍專家揭秘



據俄羅斯《真理報》報道,不會生病,不會變老,人人都夢想永生。科學家認為,這種出現在科幻片中的情節是有可能變成現實的。科學不斷向前發展,人體冷凍的瘋狂想法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生物衰老研究所首席專家、生物物理學家伊戈爾-阿爾特尤克霍夫向《真理報》總編輯伊娜-諾維克娃講述了人類在永生上的不懈努力。

以下為訪談實錄:

諾維克娃:“阿爾特尤克霍夫先生,如果你把一個死於絕症的人冰凍起來,20年、30年、40年甚至100年內有可能對他進行治療嗎?”

阿爾特尤克霍夫:“20年後,這或許不可能。但40年內,我不會排除這個可能性。如果人們在100年內還沒有掌握這項技術,我會感到非常吃驚。如果科技以今天這個速度向前發展,那很可能變成現實,而且可能性非常大。”

諾維克娃:“我們知道有家公司叫KrioRus,它主要研發未來冷凍保存技術。你和這家公司有關嗎?”

阿爾特尤克霍夫:“是的,事實上我是這家公司研究部門的負責人。老實說,我們在那裡並沒有做太多科學實驗,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支持這種研究所需的財政資源。這家公司處在生存的邊緣,所以提供的服務不會很貴。”

諾維克娃:“有多便宜?”

阿爾特尤克霍夫:“冷凍保存大腦只需約一萬美元,整個身體需要3萬美元,而且這是一次性費用。”

諾維克娃:“也就是說,你們和客戶簽訂了合同。”

阿爾特尤克霍夫:“是的。但大多數人打來電話都說,‘你知道,我們的爺爺已經去世了,我們想把他冷凍起來。’”

諾維克娃:“你們已冰凍多少身體或身體部分?”

阿爾特尤克霍夫:“約20個。”

諾維克娃:“你們有一個儲藏設施。裡面必須具備一些條件?”

阿爾特尤克霍夫:“是的,裡面有液氮,溫度在零下196攝氏度。在這麼低的溫度中保存是項很難的技術。事實上,把錢花在這上面是值得的。”

諾維克娃:“你能從科學角度解釋一下這項技術嗎?”

阿爾特尤克霍夫:“經驗告訴我們,許多動物和昆蟲都可以被冷凍,而且在不會對它們造成過多傷害的情況進行解凍。例如,西伯利亞蠑螈生活在雅庫特。進入冬天,這裡的溫度經常在零下40攝氏度。這種動物爬進永久凍土裂縫中,可留在那裡很長時間。”

諾維克娃:“有多長?”

阿爾特尤克霍夫:“記錄在案的最長時間是90年。血液、精子和乾細胞都可儲存在冰凍狀態中。”

諾維克娃:“現在我們設想你的客戶將來解凍了,也得到治療,結果這個人卻對新生命一無所知,他們甚至一時無法適應。這時怎麼辦?”

阿爾特尤克霍夫:“當然,這是個問題。一個人從偏遠村落來到大城市,一開始也不適應,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會慢慢習慣陌生環境。我們有專人為客戶適應一切開發一個特殊程序。但我認為,相比在人體解凍過程中會出現的其他挑戰,適應將成為一個最簡單的問題。”

諾維克娃:“你將來會寫科幻小說嗎?”

阿爾特尤克霍夫:“這不是真正的科幻小說,而是把實踐記錄下來。但我還沒最終確定寫還是不寫。一個人可以有選擇。例如對我來說,看到未來發生的事會非常有趣。”

諾維克娃:“你準備在自己身上進行這項實驗嗎?”

阿爾特尤克霍夫:“當然。我做這一切還會有其他理由嗎?”

諾維克娃:“你是為自己做這一切?”

阿爾特尤克霍夫:“自然是這樣的。KrioRus畢竟是個非營利組織。為確保財政穩定,我們花錢非常謹慎。這家公司就是為我們自己和我們所愛的人創辦的。”

諾維克娃:“你有接班人嗎?誰會繼續從事這項工作?”

阿爾特尤克霍夫:“你知道,這種想法在年輕人中很受歡迎。他們考慮死亡、永生和類似問題好像為時尚早,但人們想這些問題是沒有年齡限制的。就拿我自己來說吧,還是個孩子時就開始思考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諾維克娃:“你對人類靈魂怎麼看?有人說,在人死後第40天,靈魂會離開身體。”

阿爾特尤克霍夫:“不是這樣的,這只是異教徒的想法。19世紀俄羅斯有位偉大的哲學家叫費奧多羅夫,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預先決定了今天我們在 KrioRus公司所做的一切。他用了‘靈魂’這個術語,但從來沒說過‘不朽的靈魂’。在基督徒——至少一部分基督徒看來,靈魂和不朽是兩個分開的概念。書只有一本,總有一天會徹底消失。如果沒有副本,這本書被燒毀就不復存在了。人格和靈魂——隨你喜歡怎麼叫都行,也會永遠消失。正如費奧多羅夫希望的那樣,這項未來技術可有助於恢復這本書的內容,也可以說是恢復靈魂。”

諾維克娃:“目的是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做這一切?為了繼續生活,為了生兒育女?”

阿爾特尤克霍夫:“所有事不是為某事纔發生的,卻是因為某事、某個原因而發生的。屋頂上有根冰柱,然後它掉了下來。它不是為某事掉下來,即使殺死某人也不是。它從屋頂上掉下來的原因是它解凍了。我們出生時毫無目的。”

諾維克娃:“但普遍認為人活著就要做點事,例如生孩子,把他們撫養成人,或死後給子孫留點什麼。”

阿爾特尤克霍夫:“是的,這是傳統。如果一個人在寫一本書,這並不意味著他生下來就是為寫這本書的。父母生下我們可能有某種目的,但這因人而異。大多數人生孩子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諾維克娃:“這麼多年來你自我感覺怎樣?”

阿爾特尤克霍夫:“我覺得我是一個連續的實體。”

諾維克娃:“如果你一直活著,後來突然停在某處。之前你可能總是認為時間很多,因為你好像總感覺有時間做所有事,你可以以後再做一些事。”

阿爾特尤克霍夫:“如果你知道總是要死,你可以不用那麼匆忙。順便說一下,我們中大多數人都是靠這個原則生活。只有少數人在生命即將結束前開始寫一本書,然後試圖完成它。我們大多數人就這樣活著。你不會從其他方面獲得生活意義。人們為他們自己制定所有目標。如果生命很長,他們將能夠制定更多目標,然後實現它們。如果生命是短暫的,人們就會這樣死去。設想一下如果伽羅瓦多活幾年能做什麼。這位數學家20歲時就證明一條重要的數學定理。讓我們明白一個簡單道理,就是關於衰老和死亡沒有任何好的評價。自然、事件和生活方式都令我們把這種思想強加到我們身上。我們不知道任何有望造成必可避免的衰老和死亡的自然法則。如果我們能解決衰老,就該對它有所了解。很多人說不是這個樣子,他們說這是違反自然法則的。但這是不對的。他們提到了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和衰老無關。另外,事實證明世界上有不老生物。裸鼢鼠沒有表現出衰老跡象。這是一種小動物,只有老鼠大小。我們或許也會使人不老。”

諾維克娃:“老年依然是個弱點。設想一下年輕人被迫忍受永無止境的情緒障礙時會如何面對。”

阿爾特尤克霍夫:“一個人想到很快就要死了的時候,抑郁癥是老年性衰弱的臨床表現之一。人們會在這個年齡自殺。但這是衰老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想對抗它。如果我們可以讓人不再變老,老年人會更長時間地保持清醒頭腦,他們就會覺得對社會有用。”

諾維克娃:“我們能使老年變得不再軟弱和可怕,而是使人高興和滿意?”

阿爾特尤克霍夫:“是的,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使老年盡可能晚地來到。正如生物學家阿什利-蒙塔古所說,‘我想讓青春盡可能晚地老去。’依我看,如果人可能不死,就沒必要延緩衰老。如果人必有一死,我們就要尋找方法延遲死亡。我的任務就是延長永生期限。”

諾維克娃:“你認為這些問題是真實的嗎?”

阿爾特尤克霍夫:“我沒有看到任何限制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