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0, 2011

外媒:人們緣何出現世界末日來臨感覺



2011年04月07日

在接二連三的自然災難面前,人們產生愈發強烈的“世界末日感”,但專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媒體借助衛星技術和資訊的快速傳播,讓全世界人對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髮生的災難都有了身臨其境之感,真實的畫面放大了人們對災難慘烈程度的感受

自有人類記錄以來,地球一直是人類的朋友,然而現在它似乎變成了敵人。 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讓人類親身見識了大自然的威力。在強震引發的海嘯面前,人類驚呆了。很多人不禁把眼前的場景與2012年世界末日即將來臨的預言聯繫在—起。

災難頻發

然而,日本的悲劇只是過去一年來人類遭遇的諸多自然災害中的“最新章節”。據美國地質勘探局通報,2010年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發生地震最多的一年。2010年以海地大地震為開篇,這場發生在1月12日的強震共奪去近30萬人生命,首都太子港完全夷為平地。之後是2月27日智利大地震,芮氏8.8級的地震引發了海嘯,浪高超過8米。這次地震曾被列為人類歷史上五大強震之一,日本此次強震則讓智利地震下降至第六位。智利強震造成700多人死亡,200多萬人受災,50多萬房屋被毀。

地球似乎認為這些還不足以顯示它的力量,於是又讓巴基斯坦感受了一次該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洪水災害。強降雨覆蓋了巴基斯坦30%的國土面積,造成至少千余人死亡,將近200萬人無家可歸。就在巴基斯坦遭受大水衝擊的時候,俄羅斯卻迎來了火的考驗——130年一遇的森林大火。

2011年2月22日,紐西蘭發生芮氏6.3級地震。這場地震是該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歷的最為嚴重的一次災難。強烈的震動觸發紐西蘭最大冰川崩裂,大約3000萬噸的碎冰滾落。

在接二連三的自然災難面前,人類不禁產生了一種千年預言即將應驗的感覺——世界末日將近。人們一越來越相信,洪水、地震和海嘯等各種災難都是相互關聯的。這到底是真是假?

地殼壓力增大、從科學的角度看,必須把全球氣候變暖與地震區別開來對待,因為前者屬於極端氣候現象,而後者則是由板塊變動造成的。全球變暖是因為氣溫不斷升高,這種現象在最近30年來尤為嚴重,是造成各種不尋常氣候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強降雨、嚴冬、乾旱和酷暑。

一些科學家認為地震和氣候變暖與水對地殼的壓力有關。北極地區融冰的加速勢必會影響到岩石層的壓力和能量。有些科學家證實,導致太平洋海平面上升的厄爾尼諾現象_正在給海底斷層造成額外的壓力。專家認為,如果氣候持續變暖,地球就有可能發生更多的地震。

美國地質勘探局指出,2010年共監測出1.2萬至1.4萬次大小規模的地震,平均每天約50次。更重要的問題在於,1900年以來的10次大地震中,有3次都是在最近6年中發生的。

每次地震之間是否有關聯,其實這種可能性並不能被排除。地殼如同七巧板,其中一塊運動了很有可能會帶動另一塊的搖擺。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羅斯 斯坦同意這一觀點,認為地震會產生地殼構造波。

直播悲劇

人類的感覺是,現如今的災難是越來越震撼人心、破壞力越來越強了。媒體借助衛星技術和資訊的快速傳播,讓全世界人對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髮生的災難都有了身臨其境之感。過去災難只屬於發生地,現在災難變成了一次直播劇。

真實的畫面更加放大了人們對災難慘烈程度的感受。社交網路風行,每個普通人依靠手中的攜帶型設備都能成為現場直播報道的 “記者”,於是更加強化了人們的一種認識:此時此刻地球上正在發生各種各樣的事件,每一件事之間似乎都是有關聯的。

專家還認為,人們產生愈發強烈的“世界末日感”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如今的災難越來越複雜。德國克裏斯蒂安 阿爾佈雷希特大學災難研究所的馬丁 福斯說:“現在不單有各種自然災害,還有許多技術災難。”日本地震引發的海嘯,繼而導致的福島核事故已經危及到人類生存。“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對人類擁有自我毀滅的潛力的認識越來越清晰。” 福斯說。心理學家何塞 波薩達指出,在真實的災難面前,一些人越來越認同宿命論的說法。在集體歇斯底里中,恐慌快速蔓延。

實際上,人類一直癡迷於末世論。一些基督徒認為世界終有一天會滅亡。曾有心理學家通過兒童進行實驗,論證為何人類要把自然災害與末世論聯繫在一起。專家驚訝地發現,只有發育成熟的大腦才會把二者聯繫起來。但奇怪的是,這並非人類天生的才能,而是通過個人社會化獲得的,也就是說是後天學來的一種文化。

環保主義者古斯塔沃認為,人們混淆了概念。他指出,一種自然現象不能被歸類于災難。災難是生活在危險地區所帶來的後果。因此,不能把責任推給上帝或者大自然,而是要認識到是人類創造條件讓自己自作自受。古斯塔沃認為,與其預測世界末日何時到來,不如積極地尋找解決辦法,創造低風險的的能源,讓人類生活在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中。


編輯自:
http://big5.ce.cn/gate/big5/civ.ce.cn/2010main/scroll/201104/07/t20110407_22349105_2.shtml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