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9, 2012
智慧與美貌可否兼得 科學家探究困擾眾生之謎
“上帝對人是公平的,他多給你一分美貌,就會少給你一分智慧……”關於美貌與智慧的問題縱觀古今、橫通中外,國外網站“詮釋者” (Explainer)日前票選出了2011年最熱門問題——為什麼智慧總與美貌無緣卻與丑陋常伴。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美、醜、愚、智間的不解之謎。
據美國媒體1月14日報道,外表和智力間的關系在許多年前就引起了科學界的興趣,科學家試圖探究是否真有可能通過一個人的相貌來判斷他的智商。 1918年,美國俄亥俄州的一位科研人員做了一項實驗,他將十餘張穿著同樣考究的小孩的肖像照展示給一個由醫生和教師所組成的評判小組,小組成員須根據肖像照對孩子們的聰明程度進行判斷、排序,這種主觀判斷的結果會與客觀智力測驗的結果相比對。最終所得結論是,人們多少是可以依據相貌醜俊來判斷智商高低的。
此後,許多科學家都做了與上述實驗相近的研究,結論也都幾乎一致,但他們始終無法搞清到底那些照片傳達出了怎樣的信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於1920年提出了另一個理論——暈輪效應。該理論認為:當我們被要求去描述他人的多樣品質時,傾向於將描述對象的某種特質不斷放大並影響到我們對其整個人的看法。隨後的研究證明,暈輪效應可以源自單純的一張照片——如果一個人相貌英俊,我們很可能會推論認為他同時也更聰慧、更擅交際、更通達明理。
如此以來就有了兩條相關的科學結論:其一,我們確有可能通過一個人的長相來判斷他的智力;其二,我們在以貌取人時往往認為長相的醜俊與智力的低高成正相關。現在的問題便是,美、醜、愚、智間的實際關系是否真的是美智為伴、醜愚為伍呢?
從已有的相關文獻來看,美麗與智慧間確有些許關聯。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來自進化心理學家禪洲金澤( Satoshi Kanazawa),他的研究數據取自英國全國兒童發展研究(包括生於1958年的1.7萬人)和美國的國家青少年健康縱向研究(包括生於1980年前後的2.1萬人),二者都記錄有在檔人員的長相和智力測驗分數。以英國的數據為例,金澤發現,漂亮孩子的智商要比同齡孩子的平均智商高出12.4。金澤認為,暈輪效應並非是認知錯覺而更像是一種對世界的準確解讀——俊朗、靚麗的人會讓人覺得更加聰明是因為他們確實如此。
不過,並非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了與金澤相同的答案。新近的一項以1957年美國威斯康星州某高中的年鑒相冊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對於男孩來說,相貌和智力毫無關聯;但對女孩來講,長相與智商確存在正相關性。而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的研究則注意到,所謂的正相關結論似乎只適用於相貌欠佳的人群,也就是說,擁有靚麗外表的人也可能十分蠢笨,但長相丑陋的人卻不太可能有多聰明。
然而不管論述如何、爭論怎樣,上述這些聲音都無法回答“詮釋者”網站的2011年票選結果,為何會有那麼多的網民提出“為什麼智慧總與美貌無緣卻與醜陋常伴”這樣的問題。
一種解釋是,醜陋的天才在中外歷史長河中不勝枚舉,關於這些人的故事往往會更為我們所注意並給我們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此外,金澤曾得出過這樣的結論,儘管在他的分析中長相極其醜陋的人通常更笨,但若有長相極醜的人出現在聰明者的行列,那此人通常位列前茅。換言之,相貌不堪的人要麼就是大愚,要麼就是大智。但金澤並不承認聰明人通常較醜這種刻板印象的存在,他在實驗中完全沒看出這樣的關系。他認為人們可能是覺得聰明人是書呆子,而書呆子則往往缺乏社交能力,是否具備社交能力又和是否有魅力相關,而魅力多寡又間接與智商高低相連。
假如金澤所言無誤,長相美醜與智商高低間具有正相關性,那這個現象又怎麼解釋呢?首先,可能是一些遺傳因素既決定了美麗又決定了聰慧。再者,可能是聰慧的基因與美麗的基因的不斷結合,也就是說智力較高的成功男人通常娶美麗女子,其後代剛好兼得智慧與美貌。
還有理論認為,母親的子宮為胎兒發育所創造的環境和胎兒剛出生後接觸到的外部環境會對孩子的相貌和智力發育產生兩種影響——如果孩子面部和身體的對稱度高,則智力發育水平也相對均衡;如果孩子外貌對稱度低,則智力也會受到影響,即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最後一種說法是,漂亮的小孩通常在成長過程中會從周圍人那裡得到更多的關注,接受更用心的教育,才智自然得到了更好的開發和培養。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2-01/16/content_14450626.ht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