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8, 2010

科學家揭秘強震頻發原因:地下水致地殼變形


地震的威力:路人拍到墨西哥地震掀起的山塵

4月11日,所羅門群島發生今年第二次7級以上地震。2010年以來全球地震似乎有些頻繁:從海地、智利、土耳其、日本、墨西哥到印尼地震,震級都超過7級。全球地震活動出現異常了嗎?這意味著什麼?

據統計,今年以來全球6級以上的強震就已經超過10次。在大的地震間隙,震級較小的地震也是接連不斷,四月份全球已發生6次4級以上地震。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提供的數據,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134次芮氏6級至6.9級地震,18起芮氏7級及7級以上地震。然而,今年迄今已發生的同類震級的地震超過了大多數年份的同期數字。網上有人戲稱,現在地球已經像手機一樣被調到了『振動模式』。

環太平洋地震帶最活躍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根據現有的資料統計,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佔全球的80%以上,換句話說,全球約90%的地震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而7級以上的強震有80%以上發生在這一區域,今年全球爆發的7 級以上地震絕大多數也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

為何環太平洋地震帶頻發地震?根據板塊運動理論,全球劃分為若乾個板塊,太平洋板塊中部的洋中脊快速擴張,使得板塊邊緣與東西兩側的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發生碰撞,從而導致環太平洋區域地震頻發。研究發現,地震並非均勻分布於地球上,而是集中於板塊的邊界地帶。一般說來,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這裡火山、地震活動以及斷裂、擠壓褶皺、岩漿上昇、地殼俯衝等頻繁發生。而環太平洋板塊邊界的板塊活動最為活躍,所以地震作用和火山作用也最為頻繁。

科學家發現地震新成因——水

一般而言,地震的產生包括三種成因:

構造成因:這種地震又被稱為斷裂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突然發生錯斷所引起,這種類型的地震分布最廣,其強度也最大,地球上約90%的地震和破壞性最大的地震都屬於斷裂地震;

火山成因:即火山噴發時由於氣體的衝擊力所引起的地震,這種地震強度較小,只是在火山周圍地區有較顯著的影響,火山地震佔地震總數的7%;

陷落成因:在石灰岩發育的地區,岩石被地下水溶蝕形成巨大空洞,或礦產資源開採形成採空區,上覆岩層坍塌引起地震,這種地震影響範圍小,破壞性不大,約佔地震總數的3%。

發表於近日《自然》雜誌上的研究擴展了我們對地震起因的理解。美國猶他州大學能源和地球科學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學家使用一種稱為大地電磁測深的方法(類似於對病人進行CT掃描使用的X射線),對南太平洋上的太平洋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的俯衝帶進行研究,發現水對地震的產生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西蘭南島東海岸的下面,太平洋板塊開始潛入澳洲板塊之下,大概在地下10英哩處,水合礦物裡所含的水被釋放出來,大部分的水上昇到澳洲板塊的地殼以上,進一步破壞岩石,擴大裂縫。這種斷層破裂的網格狀結構削弱了地殼的穩定性,促進新的走滑斷層的形成。在這裡,過去的200年裡曾發生過接近8級的大地震,這些地震都與走滑斷層有關。流體的作用使得地殼變形,並為地震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