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從上初中開始學習化學,就要接觸元素符號,因此大多數人對它並不陌生。但除去化學史學家外,了解其發展演變過程的人並不多。
現在所用的字母式元素符號也叫化學符號,是一種特殊的化學語言,誕生於18世紀初,已180多年。
為了給各國化學家提供一個每種語言用起來都無需改變的化學符號和化學式系統,1813年,瑞典化學大師貝採里烏斯(J.Berzelius,1779~1848年)在《哲學年鑑》上第一次發表了他的化學符號,它是用來表示一種元素和該元素的一個原子及其相對原子質量的一個或一組字母。這套符號通用以後,就成為世界通用的化學語言,在現代化學的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這些符號,現代化學的發展簡直難以想像。實際上元素符號是隨著化學科學的發展,經歷了2000多年漫長歲月的演化,才成了今天這種形式。它的發展反映了化學的逐步發展過程,反映了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級到高級的辯證發展過程。
一、應用化學的起源與化學符號的產生
化學符號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是化學最早的發源地之一,現代西方語言中“化學”一詞就來源於古埃及的國名“chēmia”。
早在公元前3400年(第一王朝)之前,埃及就會冶金了。從其遺物中發現,古埃及人很擅長加工金屬。最早利用的是金,它以天然的金屬形式存在,並以其燦爛的色澤引人注目。
其次知道的是銅,不久又發明了青銅(銅錫合金)。
在前王朝(前3400年)時期,埃及人也知道了鐵、銀和鉛等金屬。
埃及人製造玻璃、釉陶和其他材料的工藝也日益完善,後來還發展了天然染料的提取技術。最初這些技術是靠父子或師徒之間口傳心授的,沒有留下什麼文字記載。隨著文字的產生和技術發展的需要,有必要將一些化學配方和工藝記錄下來,以備查閱和傳之後代。
為了保密以免技術落入外人之手,一些關鍵性的物質、設備和工藝都不能用通用的文字表達,而需借助於一些特定的,只有自己人才能看懂的符號。其中表示物質的符號就是最早的化學符號。由此可見,化學符號的產生有兩個前提:一是化學工藝的發展達到一定成熟的階段,使得有東西值得記錄;二是文字的產生,使得信息的記錄成為可能,並受文字的啟發,制定出一些特定的符號。但因年代久遠,記錄材料落後,古埃及時所用的化學符號是什麼樣子,現在很難知道了。
現存最早的化學書籍是在埃及亞力山大發現的古希臘文著作,其中就有許多希臘文字典中根本查不出的技術符號與術語。古希臘文明是在古埃及和巴比倫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巴比倫人的化學工藝雖不及埃及發達,但其天文學非常發達,很早就對太陽、月亮和行星在恆星間的運動進行了觀察,並且按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給一周的七天命名,所以叫星期。後來在豐富的天文知識基礎上,建立了一種異想天開的占星術體系,並把它作為這門基礎科學的主要的和最有價值的對象。
各種古代知識在希臘的匯合,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自然哲學,也產生了最早的化學著作。
在這些著作中,來自巴比倫的占星學研究與來自埃及的化學研究在所謂“交感”的基礎上聯繫起來,即把已知的七種金屬與日、月和五大行星聯繫起來,用行星的符號表示金屬,即太陽=金,月亮=銀,火星=鐵,金星=銅等,如圖1所示:

圖1占星術符號與化學符號

圖2給出希臘手稿中金屬及其他一些物質的符號,其中一些僅僅是該物質的希臘文縮寫,例如醋(ξOS),汁液(xνμòs)等。
化學符號的產生使得記錄化學配方與工藝有了簡捷的方法,使得許多資料得以保存和傳播,從而促進了化學的發展。
公元前1世紀,來自巴比倫的神秘主義、埃及的工藝學和希臘哲學這三大截然不同潮流的最終匯合,導致亞力山大煉金術的誕生,從而開始了化學發展的第2個階段— —煉金術時期。
二、煉金術的發展與化學符號的演變
煉金術的另一個更早的發源地是中國,在公元前2世紀產生了煉丹術,以煉製長生不老丹為目的;西方煉金術的主要目的則是將賤金屬轉變為貴金屬。
在煉金實踐中他們搞出了一整套技術名詞,使得不僅有了記錄所用物品的簡捷方法,還能對公眾保密,終於形成了一套龐雜的名稱符號體系。後來隨著神秘主義傾向的增長,又加上大量哲學臆測,終於把流傳至今的煉金術情況弄得愈加模糊混亂。不過經常有一些煉金家熱衷於實驗科學,發展下去終於使它變成了化學。
在長達15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他們發現了許多新物質和新的化學反應,發明了一些新設備,為近代化學作了方法與素材上的準備。
煉金家所用的符號因時因地而有一定差異。
圖3是17世紀煉金家代表砷和銻的符號,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圖4是1609年一本化學教科書中引用的符號,與圖2相比可知兩者差不多,顯然有些符號是從圖2改進而來,例如砷。圖5是17至19世紀煉金家與化學家所使用的部分化學符號,從而可以看出其演變過程,基本上是由複雜趨於簡單,由不規整趨於規整,但直到18世紀為止,仍保留著圖形式符號的形式,說明在變化中又有連續性。


這些神秘性的符號正適合於帶有神秘性的煉金術的發展。由於當時所知道的物質不太多,且從事煉金術的只是一少部分人,這種符號的不方便和難以傳播等缺點還不太突出,以至於仍被早期的化學家們所沿用。
原子、元素與元素符號
(一)化學原子論的提出與道爾頓的化學符號
自17世紀中葉,經由近代化學的奠基者波義耳(1627~1691年)提出科學的元素概念,使化學走上科學化發展的道路,開始了近代化學的發展時期。
17、18世紀的化學家們衝破了煉金術的羈絆,在化學的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陸續發現了許多新元素,化學知識面更為擴大。
圖6為1718年編的一張化學親合力表,可見化學物質雖增加許多,但所用的仍是煉丹術符號。
18世紀末葉由拉瓦錫(1743~1794年)開創的化學革命,確立了以燃燒的氧學說為中心的近代化學體系,從而第一次使化學建立在真正的科學基礎之上。但他所用的物質仍一直沿用著與實際成分毫不相干的煉金術符號,學生只有靠死記硬背才能掌握住他所接觸的物質名稱,而新發現的物質正不斷增多,落後的術語與符號體系已日益成為化學發展的阻礙因素。為解決這一難題,戴莫維(De Morveau,1737~1816年)與拉瓦錫等人於1787年發表了《化學命名法》,規定每種物質須有一固定名稱,單質名稱應反映它們的特徵,化合物的名稱應反映其組成,從而為單質和化合物的科學命名奠定了基礎。
1783年,貝格曼(1735~1784年)首先提出用符號表示化學式,例如硫化銅用硫和銅的符號聯起來表示,如圖7—5第四行所示。

摘自《皇家科學院回憶錄》 1718年,第212頁。
1803年,道爾頓(1766~1844年)提出了化學原子論,還設計了一整套符號表示他的理論,用一些圓圈再加上各種線、點和字母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用不同的原子組合起來表示化學式,如圖7所示:從此化學符號的演變就一直與原子論的發展緊密相連。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