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8, 2010
為追求震撼世人的視覺效果 俄媒曝光:美國竟曾想在月球上實施核爆!
1969年7月,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登上月球,極佳地展示了美國的綜合國力。實際上,美國人在登月10年前就曾將月球當做展示實力的廣告平臺,只是他們當時盤算的是在月球上搞核爆。俄羅斯《軍事觀察》網站12月4日一篇文章講述了這段歷史。
1.蘇聯領先 美國著急
冷戰期間,美蘇爭霸是兩國在各領域進行的全方位競爭,這種競爭在軍事領域表現得尤其明顯。美國先是在原子彈研制方面取得領先,但蘇聯在1949年迎頭趕上。此後,蘇聯在航太領域一直力壓美國,讓華盛頓的戰略決策者飽受壓力。
1957年10月,蘇聯率先將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送上太空軌道,這讓美國人感到顏面無光。隨後,他們奮起直追,但他們追趕蘇聯的腳步卻處處慢半拍。經過多次實驗,美國人終於在1958年1月將自己的首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送上太空,兩國暫時1:1打成平手。不過,美國衛星的重量要遠遜於蘇聯人的衛星。1959年,蘇聯人又發射了月球探測器,這讓對手更加焦急。直到1962年,美國人才交上同樣的答卷。
就這樣,在好幾年裏,美國人總是追不上蘇聯人的腳步,這促使其政府埋頭苦思,尋求打破這種局面的方法。就是在這一背景下,一個在月球上搞核爆的計劃浮上水面。
該計劃由美國空軍率先提出,其主要內容是用戰略導彈將一顆核彈頭發射至月球,讓其在月球表面爆炸。先不論該計劃可行性如何,單就其內容來說,這很明顯是一個“不經過腦袋想出來的主意”,是一個急於證明美國在軍事和科技領域並不遜色甚至強於蘇聯的計劃。儘管如此,這個計劃還是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很快便組織一批科學家論證這一計劃的可行性。
2.高空核爆 畫面很炫
實際上,這一計劃的提出是有其獨特背景的。
20世紀50年代,美蘇均已掌握了核武器,於是兩國便開始在核試驗上較勁,直至一同將實驗場所搬到高空。這場“高空核試驗競賽”始於美國在1958年實施的“阿爾戈斯計劃”。當時,一支由9艘軍艦組成的美軍艦隊在絕密狀態下進行了X-17A導彈試射。這枚當量為1700噸TNT的核彈在南大西洋上空161公里處引爆。之後,美國又兩次用這種方式將核彈送上高空引爆。據悉,這種核試驗方式的成功讓美國軍方十分自豪。
此後,美國《紐約時報》披露了美軍的這三次核實驗,標示著太空核爆競賽的大幕正式在美蘇之間拉開。得知消息的蘇聯人在該領域進行了長時間探索,終於在3年後作出了有力的回應。這一年,一枚導彈從蘇聯阿斯特拉罕州的卡普斯京亞爾靶場騰空而起,將一枚核彈頭送入高空引爆。
據介紹,進行高空核爆實驗主要有四重目的:第一,研究反彈道導彈問題;第二,研究並解決核彈頭的突防問題;第三,研究高空核實驗對通訊、雷達與航空電子設備的影響;第四,進行一系列的科學研究,高空核爆會產生很多地球物理現象,可模擬類似的自然現象,探索自然規律。
實際上,美國在1958年一共實施了4次此類實驗,此後暫停了4年。到了1962年,美國又繼續進行相關實驗。在解釋為什麼要恢復高空核試驗時,時任美國總統的甘迺迪說:“我們正在雷達上花費大量金錢來加強我們的防禦能力,以發展反導彈系統,但我們不能確定核爆炸會讓多少設備停止工作而成為廢品。”甘迺迪的表態清楚地表明了美國進行高空核試驗的目的。
據介紹,在一次美國的高空核試驗中,爆炸形成的火球以及明亮的紅色球形波造成高頻無線電通訊和雷達通訊中斷,爆點500多公里外的兔子視網膜竟被燒傷。當這枚核彈爆炸時,在夏威夷地平線上空可見一道銳利明亮的閃光。1963年8月5日,美、蘇、英在莫斯科簽訂三國大氣層核禁試條約之前,美國一共進行了15次高空核試驗,蘇聯進行了10次。
美蘇在高空核試驗領域的競爭,凸顯了兩國競爭之激烈。而1958年那次高空核試驗所造成了瑰麗景色則啟發了美國空軍:如果在月球上也出現這麼明亮的閃光,並讓半個地球的人們都看到它,那麼美國雄厚的軍事科技實力一定可得到充分展現。即使不出現瑰麗的閃光,只是像在地球上那樣形成蘑菇雲,那也足夠讓人震撼。就這樣,美國空軍提出了月球核爆的設想。
3.不顧環保 計劃炸月
據曾參與“月球核爆項目可行性論證”的美國科學家瑞菲爾介紹,美國空軍最初計劃在月球引爆一枚氫彈,但是氫彈太重,當時的彈道導彈尚無力將這麼重的彈頭送至38.4萬公里外的月球上。這樣一來,美空軍就決定還是用原子彈。經過討論,決定用與轟炸廣島時一樣大小的原子彈。
瑞菲爾稱,這項核試驗足夠驚世駭俗,它計劃將那枚原子彈安裝在一枚洲際彈道導彈上,然後將其對準月球發射出去,讓它在月球表面爆炸。參與論證工作的科學家們被分成數個小組。瑞菲爾所在的小組專門研究此次核試驗的視覺效果、將給科學研究帶來怎樣的突破以及爆炸會如何影響月球表面。
1958年,美國空軍的幾名高官找到瑞菲爾並向他闡述了這一計劃。一開始,這遭到瑞菲爾的反對。瑞菲爾表示,破壞月球潔凈的環境將付出巨大代價。但美國空軍當時只對實驗的技術問題負責,他們認為這一計劃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至於環境後果,軍方不予考慮。當時,美軍彈道導彈有能力擊中月球,準確度在3公里範圍內。最終,在美國軍方的命令下,瑞菲爾無奈地參加論證工作。
4.風險太高 逃過一劫
論證工作代號為“A119計劃”。瑞菲爾透露,這明顯是一場用來炫耀的核試驗。雖然美國當時在太空競賽中落後於蘇聯,但他們想用這種方式制造出一個讓半個地球的人都看得到的大蘑菇雲,以顯示美國的實力並不遜色。
在芝加哥某空軍基地,這項研究在封閉狀態下緊急進行著,除了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生物學家等多領域的專家也都參與這項研究。美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科普工作者卡爾‧薩甘就是其中一員,他的任務包括,探索可否通過爆炸來判斷月球上存在有機分子。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昂瑞克‧弗米也參與其事,據稱他在此項研究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從參與論證工作的龐大隊伍可看出這一實驗的復雜性,而專門針對爆炸的視覺效果進行研究更是說明了美國這項實驗的目的。然而,經過長時間論證,專家們的結論卻讓美國政府頗為失望。論證結果是:實驗風險過大,宜謹慎進行。
瑞菲爾介紹,經過長時間驗證,專家們得出結論,向月球發射核彈頭,除了能在其表面上炸出一個大坑外,其他效果恐怕都很難達到。按照論證,爆炸確實可以形成煙塵,但由於月球上並沒像地球一樣的大氣層,煙塵將向四面八方擴散,無法形成在地球上看到的巨大蘑菇雲。
此外,瑞菲爾所在的小組還論證了在太陽光照射和沒有太陽光照射這兩種情況下,核爆將形成何種視覺效果,並認為在月球的陰暗面進行核爆的視覺效果最好,若在有陽光的一面或其邊緣進行核爆,效果將大打折扣。除了視覺效果,專家們還從別的角度對實驗進行詳細論證。經過一年多的論證,專家們得出的結論讓美國政府十分失望。專家們認為,相比其他可用來證明美國軍事和科技實力的方法來說,向月球發射核武器的風險和代價都太高了。
美國政府權衡利弊之後,最終決定取消這一計劃。就這樣,月亮逃過了一劫。
如今,許多冷戰時期的文件都已公開了,但有關“A119計劃”的資料卻一直被封存。天文學家薩甘1996年去世後,該計劃逐步為人所知,但也只是部分披露。據瑞菲爾透露,從1958年5月到1959年1月,他們一共交了8份可行性研究報告,但它們在1987年被全部銷毀。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